2019年05月22日09:49 來源:新華網
漫畫:新活力 新華社發 王鵬 作
新華社深圳5月21日電 題:如何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新華社記者白瑜、王豐、印朋
印有舞獅形象的滑板、非遺AR游戲、DIY設計敦煌絲巾……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五屆文博會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藝術原型開發的影視、音樂等衍生品紛紛亮相。數字經濟時代,當傳統非遺與新技術、新創意相遇,將會散發出怎樣的魅力?
非遺化身創意產品
“起身做好世人的榜樣,承接上下兩代的希望,轉變那些舊時的思想,合成屬于自己的力量……”以漢語普通話、粵語、英語演唱的Rap單曲《醒》上線后,獲得年輕人的追捧。
以佛山醒獅為原型的“獅王阿醒”這一國潮文化IP,以其鮮明的色彩和現代的設計感引起廣泛關注,同時開發出滑板、服飾等一系列文創產品,以“獅王阿醒”為原型的電影也將于近期推出。
“醒獅,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許多青少年對此還比較陌生。”金獅文化傳播(佛山)有限公司授權業務負責人劉永輝說,希望以時尚表現包裝傳統文化,開發具有國際審美標準的產品。
四川省瀘州市分水油紙傘也闖出一片新天地,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說,以前瀘州做油紙傘的只有他一家,現在已發展到近20家。
“油紙傘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有實用性,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多。”畢六福說,他的油紙傘以網絡銷售為主,目前每天通過網絡銷售超過100把,日均銷售額2萬元左右。
在文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集中展示了民間美術技藝類、手工瓷器技藝類、刺繡類、雕刻與編織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發現,從非遺到文學、電影、動漫,再到其他文創產品,“次元壁”一再被打破。
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館,一個巨型的柔性顯示屏正在滾動播放帶有非遺元素的影片,吸引了許多小朋友的目光。影片顯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榫卯技藝為基礎的空間解謎游戲《第五大發明》,獲得了被譽為“游戲界奧斯卡”的國際移動游戲大獎。
既能玩游戲,還能學非遺。記者采訪發現,當文化變成產品,當產業化的思維方式介入文化的傳播,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經濟時代獲得創新傳承。
漫畫:“活”起來 新華社發 朱慧卿 作
傳承發展仍存“憂”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工藝繁瑣、市場需求小、推廣力度弱等多種原因,各地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可謂“喜憂參半”。
在文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皮影戲展臺,各式精美的皮影人物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但談起皮影戲的傳承發展,陜西汪氏皮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經理黨愛紅卻用“不樂觀”來形容。
“十幾年前,陜西當地做這個的有上千家,而現在只有二三十家了。”黨愛紅的岳父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汪天穩,黨愛紅跟隨岳父做皮影戲已經多年。
黨愛紅介紹,雖然大眾對皮影戲的認識度很高,但真正喜歡這門藝術的受眾卻越來越少,市場也越來越小。以自己的公司為例,每年的收入只有百萬元左右。“房租加上員工的開銷,這點收入可以說是捉襟見肘。”他說。
從“推皮走刀”的雕刻技法,到制皮、設計稿、畫稿、雕刻、染色等24道皮影雕刻工序,黨愛紅介紹,這些年,徒弟陸陸續續一直都有,但真正堅持下來的卻不多。“很多從事皮影的人由于賺不到錢,都轉了行。”黨愛紅無奈地說。
瑤族刺繡也有著同樣的困惑。該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68歲的鄧菊花說,由于工藝繁瑣,學刺繡的瑤族姑娘非常少。比如一件作品她們要繡8個月,但是機器只需幾秒鐘。“雖然機器繡與手工的品質不同,但是造價便宜得多,所以擠占了市場。”
堅守與創新:讓老手藝迸發新活力
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4批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文化主管部門還先后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3000余人。
為了讓傳統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不少非遺傳承者都在進行著積極的探索。
畢六福廣招學徒,手把手地傳、幫、帶。“現在每周到我這兒來的學徒有六七百人,放假以后過來的大學生全國各地的都有。我的想法就是把技藝傳給學生,讓他們去更好傳承創造。”他說。
非遺傳承既需要保護傳統技藝,更需要不斷拓寬傳播渠道。數字經濟為此提供了新機遇。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圖書館館長劉中華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IP資源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提煉出能引起社會共鳴的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審美趣味。
近年來,陜西汪氏皮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于將皮影戲朝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包括與各大美術院校合作創作現代藝術作品,參與影視劇拍攝。公司還與巴寶莉、愛馬仕等國際品牌達成跨界合作,將中國傳統的皮影元素應用到它們的品牌設計、櫥窗設計上。
“創新是傳統非遺生生不息的動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啟說,包括對非遺項目本身的創新,以及利用非遺項目的傳統文化元素開發創造出當代民眾樂于接受的文化藝術衍生產品。
“但也要防止打著非遺創新的招牌,歪曲非遺的本質特性,生產不倫不類的內容,甚至進行破壞性的開發或過度商業利用。應在鑒別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散發出持久魅力。”李榮啟說。
漫畫:助力非遺 新華社發 商海春 作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