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0日12:02 來源:映象網
“到2020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到2025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數字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近日,中辦、國辦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信息化建設,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換擋提速。
民為政首,農為邦本。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當前互聯網越來越普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了“實施數字鄉村戰略”。這次中辦、國辦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就立足國情農情,明確了“時間表”和重點任務,能夠發揮補齊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短板”作用。
補齊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短板”,只是國家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一些地方連耕牛都保證不了,更別說機械化耕作了。隨著經濟向前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現在的山區,小型收割機、播種機等都不少見。以往人力背和扛,現在被山地農用車取代。那么苦那么累的農業耕作,“兩腳泥一身汗”情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農業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革命老區人民往往最有感受。像南昌市,70年來農業發展就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近年來,南昌充分依托生態資源、特色產業、鄉土文化、區位優勢,將休閑農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經過多年發展壯大,南昌休閑農業發展已經呈現“農業園區集中連片、示范引領,處處小景星羅棋布、百花爭艷”的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問題必須予以解決。從收入、公共設施等方面來看,農民、農村和市民、城市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差別。像脫貧攻堅,其難點重點就在農村,特別是一些自然條件差、地理位置偏遠的農村。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因地制宜、勇于開拓,探尋適合當地“三農”問題的解決之策,群策群力地把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藍圖轉化為美好現實。只有“三農”問題解決了,全面小康才成色更足。(黃芳)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為河南指明了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新型城鎮化等“四張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給河南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吳剛說話的底氣,來自該鎮黨委書記趙大青2018年所創新的“名譽村長”選聘模式。3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助于鄉村振興,能幫助村子解決大事、難事以及協調閑事。
稻田片片金黃、烏桕紅染山間、木籽如星空點綴,初冬時節,筆者走進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余子店烏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自然油畫入目來,稻田里、田埂間,游客們正在用手機記錄這如畫美景。
新農人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如何打造一支覆蓋生產、流通、營銷全產業鏈的農村雙創力量?新農人又如何嘗試互聯網+技術? 11月21日,
應引進新的技術人才。人才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種田的農民大多為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較差,對新事物的發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引進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級農科院的幫助下,才能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利用智慧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