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5日18:12 來源:海外網
觀眾在“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上參觀。 (圖據新華網)
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首次提出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彰顯了中國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大國的責任擔當。
環顧亞洲,由于政治、經濟條件存在客觀差異,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近年來,隨著中國在考古發掘、文物修復等文化遺產保護的設備、技術上取得長足進步,逐漸從一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國際受援國,發展轉型為一個有能力向他國提供技術援助的國家。
近年來,中國考古、文保工作者走出國門,開展文化遺產保護跨國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沙特,2018年啟動的“中沙塞林港遺址考古項目”是中國國家文物局首次派出專業團隊來到阿拉伯國家開展系統的考古工作。中國水下考古團隊循跡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國際專家并肩尋覓朝圣貿易遺跡,更為中阿文化交流添彩。在柬埔寨,中國積極參與對吳哥窟古跡的跨國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特別是對茶膠寺的修復,中國考古工作隊先后四次在現場開展遺跡考古調查,為修復方案設計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中國團隊的專業性得到了柬埔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這座瀕危古剎在廢墟中重生,中國功不可沒。
除了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國近年來更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為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例如,《威尼斯憲章》、《奈良真實性文件》、《北京文件》是國際上闡釋文化遺產保護“真實性”原則的重要文件。當1964年制定《威尼斯憲章》時,中國還一無所知;到1994年制定《奈良真實性文件》時,中國派出了代表參與討論;而2007年制定的《北京文件》則是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與國際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產生的,這份文件被國際同行公認為不僅對東亞地區有指導意義,而且對全世界有參考價值。此次在亞洲整體視野下首倡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無疑是中國對亞洲乃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又一個貢獻。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正因為如此,文化遺產保護必須有大格局,才能將珍貴的遺產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期待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進一步推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整體發展,加深亞洲各國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為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貢獻力量。(海外網評論員 吳正丹)
新疆龜茲石窟群中久負盛名的克孜爾千佛洞(7月7日攝)。” 新疆龜茲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修補石窟壁畫(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于濤 攝 新疆龜茲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進行壁畫數字化信息采集(7月7日攝)。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調研大同市云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據杭州市相關負責人透露,2002年西湖免費開放后,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三次向杭州西湖管理部門提出建議。
不久前,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切實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必須在行動上高效率,進一步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不久前,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切實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必須在行動上高效率,進一步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文化遺產是傳承國家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珍貴資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大眾美好生活過程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不僅是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人的節日,也是大眾走近并了解各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節日。
細碎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蔭,在滄桑的石砌大門上投下斑駁的陰影,剝落的紅色隸書“長安大華紡織廠”七個大字沐浴著午后的陽光,散發出淡淡的柔光。”紗廠破產后,鄭紅轉變了身份,成為西安曲江復地文化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見證了大華的華麗“變身”。
15日上午,正在內蒙古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赤峰博物館會見了少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說,“你們的演唱很神奇,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文化的聲音,我心里充滿了一種敬重。
近日,《人民日報》重新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拾翠”“妙趣剪紙”“東家”“手工客”等手工藝類移動應用不斷涌現,也讓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更有活力。
我們要增強自覺自信,擦亮文化瑰寶,切實保護好老祖宗的寶貴遺產,讓它們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今天的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與擔當,傳承文化根脈,共筑民族未來,把珍貴遺產完整地留給子孫后代。
據統計,目前我國登記革命舊址、遺址共計3331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7處;全國革命專題博物館和紀念館808家,館藏革命文物100萬件套。廣州市推出了粵劇體驗游、古琴體驗游、端午龍舟體驗游、廣式生活體驗游等10條非遺旅游線路;北京市主會場活動為“第十一屆北京端午文化節系列活動暨第六屆北京非遺大觀園端午游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