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5日15:06 來源:經濟日報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對于城鎮化、鄉村振興,對于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有“立”有“破”。“立”就是建立健全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破”就是下大力氣消除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壁壘。
“立”的辦法,主要措施手段就是政策要求、政策支持、政策鼓勵,就是搭建制度框架。以城鄉人口要素流動為例,就人口進城這一個方向而言,就要加大力度,放寬放開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限制,要求、支持與鼓勵各級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建立成本分擔機制,保證進城人口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就人口入鄉這一方向而言,就是要制定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多種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興業、建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充分運用“立”的辦法,列出正面工作清單。“立”的方向完整準確地體現了國家對于城鄉要素流動、資源公平合理配置的政策要求。政府部門發揮主導或引導作用,實實在在投入資源,通過“立”搭建起城鄉融合政策的四梁八柱。從中外經驗來看,城鄉發展涉及公平正義某些方面的要求,必須依靠政府來“立”,單靠市場機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還要憑借“破”的辦法,找到哪些地方是城鄉要素流動的制度性“堵”點,集中火力予以攻克。
從要素的本質屬性來看,人才、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天然地知道流向哪里。農業人口知道進城,城里人知道下鄉,其實這是人們的理性選擇。過去大量農業轉移人口要進城,是因為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政策設置了許多苛刻條件,增加了落戶難度。同樣,當前城里人因投資、經商、養老愿意下鄉入鄉,也因為鄉村的人才加入有許多障礙,導致下鄉不易。城鄉融合政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順應這種選擇,幫助拆除阻礙流動的各種有形墻、隱性墻。
從城鄉融合發展的現狀來看,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受制于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城鄉要素流動不暢、不充分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阻礙城鄉要素流動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領域有“墻垛”,部分地段有“堵點”,部分水面有“礁石”,部分管道有“栓塞”。城鄉融合方面的政策重點,就應該是聚焦這些搬墻垛、移堵點、搬礁石、清栓塞,這些工作就是“破”。
從“立”也即鼓勵性政策多年運用來看,其效果需要具體分析。有的鼓勵性政策沒有政策實質性支持,光憑倡導效果不大;有的鼓勵性政策動用了過多的政策資源,對市場有擠出效應;有的鼓勵性政策過度使用,影響城鄉融合發展內在機制的形成;還有一類鼓勵性政策,在少數地方變成了形式主義,甚至搞成“運動”,地方干部群眾非常反感。這些問題說明,鼓勵性政策很重要,但需要合理界定其范圍和限度。
(作者馮奎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
浙江義烏積極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均衡配置,努力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眼下,義烏市8家市屬國企已經實施221個項目建設,帶動200億元社會資本投向美麗鄉村建設,串聯起沿線200多個鄉村的集成發展。
12月2日,省長尹弘主持召開第107次省政府常務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健全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壓實安全生產責任、確保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聚焦縣域經濟“成長的煩惱”,解析構建新格局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因密碼”。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垣創造了零資源縣逆襲,實現戰略突圍的“長垣現象”,形成了“南長葛,北長垣”的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央對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作出的最新重要部署,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特意保留的磚石墻體和房頂鋼構,外圍一圈鐵銹色的大門和圍擋,展示著這里鋼鐵產業的底色。濟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找準民生改善與新舊動能轉換契合點,努力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不斷鞏固提高小康成色。
高強: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改善農村公共服務的舉措,不斷增加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展,億萬農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高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關系發生顯著變化,農村從封閉走向開放,城鄉要素加快雙向流動,總體呈現由城鄉分割到逐步融合的趨勢。
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針對不同的投資類型和投資風險,構建多層次、差異化和市場化的資本配置模式,科學引導不同類型的資本下鄉入鎮參與鄉村振興和小城鎮建設。最后,鼓勵縣域政府因地制宜探索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事權、財權和用人權相匹配,責任和義務相統一的行政管理制度,為鄉村與小城鎮協同發展減負賦能。
為了扎實有效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中央和國務院先后作出了相關制度安排,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性政策舉措。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出臺和實施,不僅會對我國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和鄉村振興產生制度支撐和保障作用,而且將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我們黨和政府一直重視農村的減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注重對城鄉關系的協調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我們圍繞協調城鄉發展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在理念的轉變。”本期《理論面對面》嘉賓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講述“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故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按照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的布局,實現環境共美、產業共融、家園共管、資源共享真正意義上的“大融合”,為鄉村振興“畫龍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