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0日10:5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黃凱南(山東大學〔威海〕副校長、縣域發展研究院院長)
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雙輪驅動構成了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兩大戰略的協同推進是解決我國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在新的發展時期,小城鎮發展的意義和作用更為特殊,發揮著上接縣城、下連村莊的紐帶作用,既是新型城鎮化的末梢,又是鄉村振興就地城鎮化的直接載體。
小城鎮與其所管轄的村莊無論是物理空間還是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空間都高度關聯,兩者的協同發展構成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鄉村振興不是僅僅針對每個具體的村莊,更應該聚焦村鎮的協同發展,呈現“點、線、面”有機融合的開放格局,釋放協同發展的正反饋效應和網絡效應。在堅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構建鄉村和小城鎮聯動發展的機制,將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銜接起來,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城鄉融合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通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釋放鄉村振興和小城鎮建設的土地發展權。在農用地方面,進一步完善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和托管機制,創新流轉和托管方式,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和服務平臺,降低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交易成本。堅持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改革方向,更好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構建包含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多主體參與和覆蓋村、鎮、縣等多層級的土地流轉和托管交易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土地供給和需求精準匹配的交易平臺,發揮鎮級交易服務中心在土地集體外流轉和托管過程中的協調、服務和統籌功能。在建設用地方面,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鄉村和小城鎮協同發展的用地保障政策。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加鄉村振興的產業用地供給,建立村鎮土地增減掛鉤的聯動機制,實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構建村鎮土地發展權利的共享機制。
其次,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針對不同的投資類型和投資風險,構建多層次、差異化和市場化的資本配置模式,科學引導不同類型的資本下鄉入鎮參與鄉村振興和小城鎮建設。加大對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資金的統籌力度,創新融資渠道,靈活運用地方政府債券、城鄉融合發展基金和社會資本,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動鎮村基礎設施的城鄉聯網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更好發揮政府因勢利導的作用,形成與產業需求和風險結構相匹配的投融資機制。成立由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營的產業基金,加大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建立縣域銀行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和小城鎮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加大融資擔保力度,做好承包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業設施、農機農具等抵押貸款服務。創建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下鄉,與金融資本協同參與鄉村振興和小城鎮建設。
再次,必須深化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改革,利用好黨管人才的體制優勢,將現有人才政策和創業創新政策延伸并且適當傾斜到村鎮,加快涉農人才評價和人才“引、育、用、留”機制改革,推動人才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激勵涉農的政、產、學、研、金、服、用等人才向村鎮會聚,發揮好小城鎮人才“蓄水池”功能。通過農村生活空間優化、人居環境整治和特色小鎮建設,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
最后,鼓勵縣域政府因地制宜探索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事權、財權和用人權相匹配,責任和義務相統一的行政管理制度,為鄉村與小城鎮協同發展減負賦能。積極探索行政權力在縣鎮兩級的有效配置模式,建立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依法下放行政審批和行政處罰等管理權限。加快推動鎮級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強鎮財政預算的科學性。根據鄉村振興的要求,賦予小城鎮在產業發展、人事改革、文化建設、生態保護和環境規劃以及基層組織創新等方面更多權限,加快推進“縣內跨鎮、鎮內跨村”的集中審批服務和綜合執法,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造高效政務服務平臺,推動行政管理組織扁平化,建構產業支撐有力、行政成本節約、公共服務高效和基層溝通順暢的鎮村協同發展機制。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0日 02版)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為河南指明了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新型城鎮化等“四張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給河南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根據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中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講提綱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理論教育講師團精心策劃、制作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系列微動漫,共20篇。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既是一個當代命題,更是貫穿近百年來黨領導中國鄉村現代化事業的長期主題之一。回望歷史,毛澤東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問題上有著可貴探索,其中的精神內核對今天鄉村文化振興仍有借鑒意義。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鄉村建設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重點話題。鄉村建設行動即是順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這種內在要求,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改善鄉風鄉貌的重要舉措。在加強縣域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
浙江義烏積極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均衡配置,努力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眼下,義烏市8家市屬國企已經實施221個項目建設,帶動200億元社會資本投向美麗鄉村建設,串聯起沿線200多個鄉村的集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