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4日12:35 來源:中國新聞社
原標題:三代“女婿護林員”:吃饃饃、喝涼水,植綠近20載……
何永才最初的想法
是讓樹再多一點,山再綠一點
但隨著荒山上的小樹苗一天天長大
何永才盡是不舍
在膝蓋磨損嚴重,陰雨天疼痛難忍的情況下
何永才將護林員的工作交給女婿
后來,又讓孫女婿“接棒”
一家三代“女婿護林員”
吃饃饃、喝涼水,護林近20載
圖為蘭州三代護林員。閆姣攝
吃干饃、喝涼水的荒山“林一代”
今年70多歲的老人何永才是甘肅蘭州的一名老護林工人,20多年前,當時的山上沒有一點綠色,全是土黃色山脈。“風一來土吹的到處都是,不綠化一下,后輩們呼吸空氣都是問題。”
蘭州市的地形屬于類盆地地形,南北兩山中間夾著市區。早年,坊間曾這樣描述蘭州的“荒山禿嶺”:“皋蘭山上1棵樹,白塔山上7棵樹。”
歷史上,由于氣候變化和各種自然、人為因素,蘭州周圍的森林逐步遭到毀滅性破壞,乃至成為濯濯童山,這也造成蘭州及周邊曾經水土流失嚴重、旱情頻發。
上世紀40年代,蘭州曾通過挖水平溝,種草植樹,在南北兩山共植樹30余萬株。但由于當時造林資金不足、水利灌溉技術落后、病蟲害等因素,所植樹苗大部分“夭折”。
上世紀80年代起,蘭州市300多家單位通過承包荒山,建立基地造林綠化。至1999年,已累計造林14萬畝,成活各種樹木3200多萬株。
圖為綠化后的蘭州市南北兩山一隅。(資料圖)鐘欣攝
2000年,蘭州成立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探索建立新的管理管護體系,主要從事南北兩山的苗木培育、護林防火和林區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當時年過五旬的何永才得知兩山指揮部招護林員,第一時間報名成了“林一代”。那時尚未成立護林站點,每天早晨,護林員們背上饃饃、水和樹苗,抗著鐵锨就上山了。
山上光禿禿的,尤其夏天,一點陰涼地都沒有,經常曬得何永才頭暈目眩,“水也要省著喝,不然熬不了一整天,嗓子干,難受得很”。
“走路6小時,干活3小時”這句話在當時護林員中間非常流行。由于山路難行,何永才和伙伴們每天要步行到10多公里外的山體栽樹、澆水,不知道磨破了多少雙鞋。
一家三代女婿護林員“接棒”植綠
何永才最初的想法是讓“家門口”的樹多一點、山綠一點,可不曾想,他對這份工作的感情與日俱增,在膝蓋磨損嚴重、每逢陰雨天就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他才將護林員的工作交給女婿。
圖為過去蘭州市“光禿禿”的南北兩山一隅。(資料圖)鐘欣攝
一天晚上,何永才將女婿王國禮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我老了,干不動了,但這份工作一定要有人接手。你先試著干,日子久了就能體會其中樂趣。”
而今50多歲的王國禮又讓32歲的女婿張小江“接棒”,三代“女婿護林員”勤勤懇懇在蘭州市七里河區的水磨溝東山上植綠護綠,共同的愿望是讓家鄉干旱的黃土坡綠樹成蔭,變成景區。
“我腿疼干不了了,但這份工作要一直干下去,后輩們會受益無窮。”何永才經常這樣教導女婿和孫女婿。
近日,中新網記者實地探訪了蘭州市南北兩山指揮部水磨溝護林站,跟隨王國禮和張小江一起上山,記錄了他們一天的生活、工作狀態。
蘭州“林二代”和“林三代”出門“巡山”。閆姣攝
早晨8點左右,抹一把臉,給保溫瓶內裝滿開水,再往口袋里塞上個饃饃,王國禮和女婿簡單洗漱后,就把鐵锨放在汽車后備箱,驅車開往水磨溝東山腳下,然后再徒步爬上山。
“上山走‘寸寸步’,就是一小步,比較省力。下山腳后跟踏實,防止崴著腳。”擔任護林站長十多年來,農民出身的王國禮已摸索出許多“巡山”及給樹苗“看病”的竅訣,并一一傳授給女婿。
王國禮坦言,起初他非常不愿意當護林員,他覺得在荒山上剪樹、掏樹窩子太枯燥,沒有人能跟他說話,有時候連口熱飯都吃不上。
圖為王國禮和女婿張小江正在清理樹窩。閆姣攝
岳父再三堅持,出于孝順,王國禮抱著試試的心態。未曾想一干就是十多年,越干越放不下,越希望有更多子孫后代繼承這份工作。
“就像小心翼翼地看管孩子,從一個小樹苗慢慢長成大樹,給它澆水、除雜草和病蟲害,有了感情啦!”王國禮說。
共同愿望:讓家鄉的山綠一點、再綠一點
每年從清明節起到11月份左右,護林員的主要工作都是防火,其余就是除雜草和澆水。
由于山大地多,有些地方噴灌噴不到,就需人工澆水。兩人一組澆樹窩子,最多的時候澆近200個樹窩子。護林員們知道,家鄉的山太旱了,澆勤一點,樹的成活率才更高。
王國禮和女婿邊干活邊聊天,時間很快到了中午,兩人把鐵锨平放在地上,盤腿坐在樹蔭底下,掏出饃饃,把水倒進壺蓋子里,輪流咂巴著水吃干饃。
王國禮和女婿盤腿坐在地上吃饃饃。閆姣攝
王國禮常慨嘆,他們“林二代”的生活比“林一代”們好多了,最起碼路平坦了,有些地段能用摩托車代步,省力些,也有了陰涼地,不用暴曬在太陽下。
“在山上干活,自身安全非常重要。”休息時王國禮不忘叮囑女婿,山路崎嶇,護林員們不僅經常扭傷擦傷,嚴重的還會踩空從山坡滾下來。今年清明節,站里一位女護林員就不慎崴到腳受了傷。
將樹窩子里的雜草鏟出來,再將路邊的干枯樹枝移開,放到集中歸置點,張小江在岳父的指導下,一天天熟悉護林員的工作。
很快,太陽西斜。土路上,張小江和岳父一前一后的腳印清晰可見。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結束了一天的勞動,對每條山路都熟稔于心的父子倆顯得一臉輕松,哼著小曲踏上返家路。同行的記者則小心翼翼,走到異常陡峭處還需蹲下去,再伸腿夠下一個臺階。
目前,蘭州南北兩山山體綠化面積已達60萬畝。圖為綠化后的南北兩山。(資料圖)鐘欣攝
“我現在看到栽了這么多樹,心里非常開心,以后兒子、孫子都會說這些樹是我爸爸或爺爺栽的,很有自豪感。”王國禮說,這份工作包含許多責任,不僅讓“家門口”的山變綠了,也讓更多的蘭州市民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
張小江每次出去旅游,看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想,如果自己的家鄉也綠油油的,是個景區就好了。日子久了,這個年輕人也有了和岳父一樣的小夢想,讓家鄉的山綠一點、再綠一點。
據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透露,為了實現“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當地探索出了多種適合蘭州地形的“播綠”技術,還引進許多“當家”樹種及花種。目前,蘭州南北兩山山體綠化面積已達60萬畝。
(記者 史雅喬)9日,記者從國務院扶貧辦獲悉近期脫貧攻堅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中西部22個省份扶貧公益崗位安置496.28萬貧困人口,其中護林員127.17萬人,護路員31.4萬人,保潔員151.39萬人,護水員18.02萬人,護理員6.19萬人,村務管理員34.29萬人,其它127.82萬人。
河南省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河南”,進行了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工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河南廣播電視臺《對話中原》欄目策劃“脫貧攻堅”系列訪談之林業篇,邀請河南省林業局副局長王偉、河南省林業局扶貧辦主任周三強,圍繞“河南省林業助力脫貧攻堅”進行深入探討。
十三五期間,河南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林業生態產業扶貧路子,在保障良好生態的同時,讓更多貧困群眾享受到生態紅利,脫貧致富。“十三五”期間,我省選聘像嚴劉成這樣的生態護林員4.6萬名,中央財政安排我省生態護林員專項補助資金8.8336億元,帶動1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貴州畢節赫章縣的海雀村,曾經因為毀林開荒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村民的日子越砍越窮。海雀村還制定了村規民約,對亂砍亂伐、盜取林木等行為都有明確處罰,如此下大力保護生態是因為村里走過彎路。
中西部22個省份扶貧公益崗位安置494.86萬貧困人口,其中護林員127.86萬人,護路員31.45萬人,保潔員150.58萬人,護水員18.11萬人,護理員6.27萬人,村務管理員34.64萬人,其它125.95萬人。
吳年有帶著四胞胎姐妹在田間玩耍。2010年9月,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上堡鄉上堡村村民吳年有的妻子在縣醫院產下了四胞胎女兒。鄉里給四胞胎都上了低保,還讓夫妻倆就近就業,做起了村里的護林員和保潔員。
在習總書記點贊的1500萬株扶貧茶苗受捐地之一——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志強村的“白葉一號”茶葉基地,村民們正在為茶苗鋤草。2018年7月,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給中寨鎮捐贈了能種植1200畝的360萬株“安吉白葉一號”茶苗,幫助當地發展茶產業。
群山合抱,綠波蕩漾,薄霧輕籠,一對新人正在拍攝婚紗照。清淤剛完,北碚區緊接著美化周邊環境,建起沿湖步道、生態展覽館、生態廁所等,步道兩旁栽上了紅葉李、紅楓、紫薇。
春運期間,為了服務旅客安全出行,太原客運段的一對列車長夫妻趙耀和陳海燕成了“難見面”的夫妻檔。2019年10月15日,陜西省洛南縣靈口敬老院的張金水和郭當存,在當地民政局的幫助下喜結良緣。
寬闊整潔的水泥路,家家門前種滿了綠植,藍天白云下一排排房屋整整齊齊……在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入眼的景色和我們預想的不大一樣。吳楠攝 如今,白吉林白乙拉每天都會到他守護的林場走一走,一旦發現問題,他都會認真登記下來,進行匯總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