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3日18:0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題:“悅讀”中國:從“數字化”走向“智慧化”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柳王敏、馮源
隨時隨地打開手機或電子閱讀器,“萬卷書”觸手可及;夜幕降臨時,“有聲故事”陪伴無數小讀者安然入夢;戴上虛擬現實設備,就能身臨其境般“穿越”時空……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讓我們再次聚焦閱讀。如今,閱讀已不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科技發展,讓閱讀的世界無比寬廣,出現更多可能。
新變化:數字化閱讀成主流
不久前的2019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傳來消息——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4.32億,人均數字閱讀量達12.4本。中國數字閱讀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54.5億元,其中,大眾數字閱讀占比超過九成。
“數字閱讀持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在掌閱創始人張凌云看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用戶體驗的不斷提升和數字化內容的極大豐富,讓數字閱讀能夠在e時代續寫“開卷有益”。
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國民綜合閱讀率為80.8%,數字化閱讀方式包括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表示,過去十年,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從24.5%增長到76.2%,增長明顯。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推動了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
調查還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國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
“如今,我們已經身處‘一屏萬卷’的數字閱讀時代。”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馮士新說,數字閱讀作為全媒體時代的新型閱讀方式,從應運而生到蓬勃發展、蔚然成風,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閱讀體驗和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數字化信息內容在網上海量生成、流動式發散、分享式閱讀,以及線上線下多層次的閱讀方式,閱讀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閱讀場景也由單一形式向多元化形式轉變。
新趨勢:新技術引領“智慧閱讀”
點開閱讀器上《絲綢之路》一書,遇到看不懂的詞語,只要選定該詞就會跳出詞典釋義和英文,再點擊“百科”便能看到更全面的關于該詞的釋義和知識背景。如今,這種文本“超鏈接”方式已廣泛應用于數字化閱讀,幫助讀者拓展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張凌云告訴記者,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內容,掌閱最早嘗試在內容中鏈接中英文詞語解析,還可以邊讀邊記,分享閱讀心得。此外,護眼模式創新藍光過濾技術保護用戶眼睛、降低閱讀疲勞,本地非完整書籍自動補全功能幫助讀者更簡單找到完整書籍,以及即將推出的AI朗讀等,通過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加智慧的閱讀平臺。
從木牘、竹簡、縑帛、紙張到數字化載體,閱讀介質的變遷重塑了各個時代的閱讀生態。
“從紙質閱讀到數字閱讀,從PC閱讀到移動閱讀,從讀書時代到讀屏時代,每一次閱讀方式的發展進步,都是創新驅動的產物,代表了閱讀的發展方向。”馮士新說。
翻開一本秦兵馬俑畫冊,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種秦俑立體造型;戴上VR眼鏡閱讀一本關于航天的圖書,宇宙飛船近在眼前;手機端下載APP,機器人開始為孩子朗讀智能繪本……日前在杭州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5G、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云計算等新技術紛紛亮相,充分展現了未來閱讀的無限可能。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5G技術落地、虛擬技術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數字化閱讀將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湖南聯通網絡規劃與優化部總經理夏巍認為,在5G高速度、低延時、大容量的帶動下,未來的數字閱讀將使內容的展現形式更加立體、更加多元,變成融合各種感官體驗的沉浸式閱讀,用戶的閱讀體驗將大幅提升。
新期待:閱讀讓生活更美好
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古人留下了許多抓緊機會讀書的故事。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閱讀的機會無處不在。
聽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數字閱讀方式。據知識服務應用得到APP發布的數據顯示,到今年4月22日,他們為1754本精品圖書制作了導讀產品“每天聽本書”,共生產了877小時的音頻,用戶累計聽書2.72億次。而按傳統閱讀速度,以每本書20萬字計,讀完這些書大約需要1.2萬小時。
閱讀方式更新,閱讀體驗也需要變得更好,優質內容始終是人們閱讀的最大追求。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新技術新媒體部副部長林峰認為,高質量的數字閱讀有賴于優質出版內容和先進數字技術的有機結合。目前出版行業應聚焦到如何用自身的優質內容衍生出更多的優秀產品,以吸引更多用戶。
而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彌補城鄉閱讀鴻溝、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數字閱讀也大有可為。2018年,掌閱策劃了“全民閱讀 ?文化筑夢”社會公益項目,計劃建成100間貧困地區學校閱覽室,益智扶志。2019年,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起了“公益性閱讀資源捐助活動”,10家數字出版企業集體向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中小學捐贈電子閱讀器、在線聽書機、電子書等數字圖書資源。
湖南省新寧縣水廟鎮枧桿山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宋劉斌告訴記者,通過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匯總優質信息內容,讓農民可選擇、可實踐,對于鄉村振興、脫貧致富有積極意義。
“要把邊遠地區需要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圖文聲像的形式送過去,使優質文化資源惠及廣大群眾。”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說,消除橫亙在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數字閱讀激發了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讓農民獲益匪淺。
來源:新華網
日前,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三是創新基礎設施。4月23日《央視財經評論》欄目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和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深入解析“新基建”布局新動力。
4月23日,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團河南省委主辦,團鄭州市委、團二七區委、大學路街道團工委承辦的“豫見你·一起悅讀”河南新興領域青年迎五四讀書分享交流活動在鄭州市大學路街道祥和社區鄭品書社舉行。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是我國的“全民閱讀日”。我們在“云”閱讀中看見文化之美、領悟文化之韻,在追憶往昔時提高文化認同感,在心意相通里讓文脈永續流淌。中國古人讀書,講究體會氣象、意韻、神態、風骨,這些可意會不可言傳之物,往往隱藏在書卷和書香中。
據第十七次中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成年人紙質讀物的閱讀量、閱讀時長及人均電子書閱讀量都有所下降。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不妨將閱讀當成一場美麗的修行,發乎于心,踐之于行。
四月天,海棠花開,正是讀書學習的好時節。今天,大河網特別邀請到省內多位校長,推薦多本經典書籍,讓我們翻開書本,感受最純粹的閱讀魅力。” 在這個特殊的春天里,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想向孩子們推薦《季羨林寫給孩子的成長書》。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頭條搜索發布書籍主題榜單,從多個維度呈現過去一年里平臺上的閱讀趨勢。
“世間最神奇的事莫過于閱讀……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它永遠是文明之聲。扶助書店、興辦書院書房、舉辦閱讀活動、建設圖書館、搭建閱讀交流平臺……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已是社會普遍共識,全民閱讀正煥發勃勃生機。
4月23日,又迎來了世界讀書日,鄭州快速公交隴海路工人路BRT站臺的愛心書架迎來了“5歲生日”,4月22日,該站臺的站務長們為愛心書架更換了新書,并由站務長手繪的漫畫為世界讀書日的到來送上一份禮物。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又是“4˙23”世界讀書日,一條名為《105歲睿智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的話》的帖子
4月22日,讀者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一家書店內閱讀。 4月22日,在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石化社區廣場,居民在“流動共享書屋”旁閱覽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