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1日16:31 來源:央視新聞
3月23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意大利總理孔特的共同見證下,中國和意大利雙方代表交換關于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
4月9日,流失文物從意大利米蘭機場啟程,海外漂泊多年的中國文物踏上“回家之路”。10日早晨,流失文物抵達北京。據介紹,中國國家博物館將舉辦專題展覽,公眾將有機會欣賞這些珍貴文物。
796件套!意大利返還流失文物“回家”
8日,機場及貨運公司人員將796件打包好的文物按規格裝到集裝板上,為文物上機作好準備。當地時間9日下午,負責裝運這些文物的中國國航客機從米蘭起飛。
2007年,意大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隨即啟動國內司法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后,立即對接意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開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還工作。
歷經十余年的漫長追索,意大利法院最終作出向中方返還796件套文物藝術品的判決。
外交部:樹立合作追索返還流失文物新范例
意大利返還的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10日抵京。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指出,此次返還樹立國際合作追索返還流失文物的新范例,中方愿同意方進一步加大在文物保護領域的交流合作。
陸慷特別指出,這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流失海外文物藝術品返還,開創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合作的新里程,樹立國際合作追索返還流失文物的新范例,中方對此表示高度贊賞。
外交部發言人 陸慷
中意都是文明古國,也是文物大國,雙方在文物保護修護及打擊文物犯罪等領域保持長期合作。我們愿同意方進一步加大在文物保護領域的交流合作,為推動全球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更大努力。
新聞多看點
796件套文物時間跨度5000年
這次“回家”的796件套文物時間跨度長達5000多年,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民國時期。
有古樸渾厚的馬家窯文化紅陶罐、線條流暢的漢代繭形壺、獨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刻畫精細的清末至民國紫砂壺……器物種類多樣,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總體價值很高。
△新石器時期彩繪紅陶罐
新石器時期彩陶為研究新石器時代的社會風貌提供直接的物質資料,反映了數千年前我國西北地區的陶器制作工藝與生活場景。
△繭形壺
△漢代彩繪云紋陶罐
△人物俑
△漢代陶人俑
△唐代紅陶武士立俑
△明代綠釉陶女俑
漢代、唐代和明代陶俑是了解當時人民物質精神生活的實物見證,承載著古代中原地區民族交流和思想信仰的重要歷史信息。
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常用途徑
我國是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連續數年來,我國千方百計加強對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當前追索的途徑主要包括依法追討、商業回購、外交談判和捐贈四種。
依法追討:以國際公約為準則
目前,文物返還領域有國際公約,國與國之間的雙邊文物保護協議也起著重要作用。1995年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首次確立“被盜文物的持有者應歸還被盜物”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上,美國、英國和德國等主要文物進口國尚未加入,導致公約實際執行力度大打折扣。
商業回購:無奈之舉
面對種種追討困境,商業回購文物成為無奈之舉。圓明園十二生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沒有一例是通過法律途徑“回家”,均通過回購而來。
△ 2008年10月,存于保利藝術博物館的獸首銅像牛首、虎首、猴首、豬首/視覺中國
捐贈:常見文物回歸方式
捐贈是比較常見的文物回歸方式。中國從法國追回圓明園獸首事件中,法國皮諾家族從原持有人手中購下兔首和鼠首,無償捐贈給中國,中方最終通過被捐贈的方式追回海外流失文物。
△ 2013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青銅鼠首和兔首/視覺中國
同時,我國還積極探索外交談判、簽署雙邊協議等追索途徑。通過綜合使用外交斡旋、司法合作、友好協商等方式,國家文物局目前已促成包括圓明園獸首、虎鎣等在內的30余批次40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除了成功追回的“國寶”,還有更多的文物期待“回家”。點亮“國寶”漫漫回家路,我們需要和國際社會更深入地溝通、更緊密地合作,也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推動。
《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銅矛(資料照片)。
冷 冷 冷!氣溫低至0℃!鄭州周末天氣咋樣?這些個好去處別錯過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計劃2022年10月之前建成開放 近日,鄭州市發改委批復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景觀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總投資85581萬元。胡繼忠說,在原始農耕種植區,將種植仰韶文化時期大河村遺址的水稻、粟、黍等農作物,游客可領略中原先民的農耕生活。
習主席同外方領導人邊走邊看,不時駐足體驗,留下一個個經典瞬間,成為中國與世界開放合作、共享未來的生動見證——屆進博會上,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展覽廳法國館,法國總統馬克龍熱情邀請習主席品嘗法國紅酒和牛肉食品。
考古遺址公園成為最燃打卡地、博物館外等候入場的觀眾排起長龍,這是今年國慶期間不少地方出現的景象;而漢服熱遍全國、故宮文創成網紅、傳統手藝小視頻“火出圈”,也早已不是新鮮事。
地理條件對于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價值重大,而圣哲的出現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華文明特質變得更為顯著。”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于金石并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發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展史上的鐵器時代。
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重要講話中,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共黨史研究的目的、對象,并對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這對今天研究中共黨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毛澤東主張以黨的歷史演進的客觀過程為根本依據追溯歷史的本源、把握歷史的全貌,提出研究中共黨史要有貫通視角。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一場以考古為主題的集體學習,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66次集體學習唯一的一堂考古課。2012年6月19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調研時,就曾專門來到考古文博學院,觀看考古成果展,并與2009級學生親切交流。
黃河,橫亙于我國中部的世界巨川,發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在眾多水利工程中,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可以說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關鍵控制性工程。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讀歷史。在山西好風光沉浸式鏡像長廊,腳下黃河奔流,頭頂藍天白云,視野周圍是黃河咆哮,720°鏡像空間,高分辨率影像讓采訪團成員對壺口之美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