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7日17:49 來源:大河網
河南日報記者王延輝溫小娟
春日的黃帝故里,陽光明媚,暖風輕拂,百花競放。被譽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靈魂工程”的黃帝文化國際論壇如約而至,來自海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歡聚新鄭,共赴一場春天里的文化盛典。
4月6日,為期一天半時間的第十三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圓滿落幕,10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和領域緊扣“黃帝文化與強國之路”主題,烹飪出一道道“文化大餐”。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黃帝是早期中國文明的締造者,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奠基者;黃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文化,是新時代引領強國之路的精神源泉。
為傳承和弘揚黃帝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黃帝文化國際論壇從2007年舉辦以來,每年的主題都緊扣時代脈搏、融合時代精神,使黃帝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名家薈萃,思想匯聚,是論壇的一大看點。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首席顧問徐光春說,“黃帝和黃帝時代對中華文明所作的開創性貢獻,集中體現于黃帝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思想精髓,正是這樣一種文化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他表示,黃帝文化國際論壇就是要通過借鑒古往,繼承傳統,用文化自信之光照亮強國之路。
詩詞記錄著文化的變遷,巖畫開創了文明的先河。論壇上,國際巖畫組織聯合會召集人羅伯特和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湯惠生同臺切磋具茨山巖畫斷代問題,深入解讀了承載著文明起源、銘刻著歷史記憶的“無字天書”。學者們的精彩演講,讓觀眾在穿越歷史時空的“詩情畫意”中,領略中華文明所展現出來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
一代代中國人在創造輝煌歷史的過程中,用心構建著共有的精神家園,用情描繪著感人的心靈圖譜。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創始人、執行會長倪健中和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圍繞“5G如何改變社會”互動交流,詮釋了中國人自強不息、自主創新,在科技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奮進之路,更加堅定了大家奮進新時代、再啟新征程的信心和決心。
專家學者們的精彩演講引發大家的強烈共鳴,激起陣陣掌聲。
閉幕式上,經黃帝文化國際論壇組委會研究,頒發了第五屆軒轅獎,獲得者分別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成立奠基人之一李寶光先生和裴李崗文化、鄭韓文化資深研究專家薛文燦先生。
黃帝文化五千年歷久彌新,黃帝文化國際論壇十三年接續創新,已經與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形成了“一典一壇”交相輝映的中原文化名片,共同成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題:從山村廟會到全球“網拜” 黃帝故里傳承開新枝 歲月更迭,曾經的“廟會模式”變身“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由區域性的紀念活動發展成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團聚的盛大節日,黃帝故里也成為全球華人的心靈故鄉。
9月23日,省政協主席劉偉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籌備工作,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黃帝文化,持續提升拜祖大典的影響力吸引力,讓黃帝故里成為全球華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弘揚黃河文化,凝聚磅礴力量。庚子年黃帝文化和黃河文化網絡論壇于7月31日開講。鄭州市政協主席張延明出席論壇并講話。鄭州市副市長孫曉紅、鄭州市政協副主席吳曉君參加活動,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專家學者以及庚子年黃帝文化網絡論壇征稿獲獎代表參加活動。
3月26日,農歷三月初三,庚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如約舉行,全球華人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同網同步拜始祖,祈福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安康。” 今年首次設立了“網上拜祖祈福平臺”,為全球華人在網絡空間拜祖祈福提供了身臨其境的體驗環節,全網全球推送、點擊、瀏覽量達20多億人次。
2月4日,河南省政協主席劉偉主持召開庚子年拜祖大典籌備工作匯報會。省政協副主席錢國玉,秘書長王樹山,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王克俊,副秘書長曹金強,辦公廳副主任王守振,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張延明、副主席吳曉君和新鄭市市長馬志峰參加會議。
劉五一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1989年在國內獲得化學博士學位。時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先生對黃帝文化和具茨山巖畫特別關注,對劉五一和他的團隊高度贊揚。具茨山巖畫斷代很辛苦也是有紀念意義的。
春日的黃帝故里故都新鄭,陽光明媚,暖風輕拂。被譽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靈魂工程”的第十三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4月5日到6日歷時兩天,在風景如畫的軒轅湖畔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落下帷幕。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羅援在演講中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羅來軍表示,河南的歷史文化資源是相當豐富的、相當深遠的,旅游文化相結合是河南的一個重要的財富,也是重要的資源,河南的文旅產業設計、規劃和發展上還有很多好的工作去推進。
“作為軍人,有著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保家衛國,家國情懷在軍人身上就會得到更準確的詮釋。最為一名軍隊的文藝者,我們的文藝創作、表現形式都是圍繞這個主線在進行,我們所唱的每一首個都是與家國情懷緊緊聯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