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30日12:0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馬立訓像 新華社發
新華社濟南3月29日電(記者袁軍寶)3月,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革命烈士陵園里已是春暖花開,在“爆破大王”馬立訓廣場上,高大的馬立訓烈士銅像格外引人注目。參觀者在這里停留駐足、敬獻鮮花,向這位英雄表達崇高的敬意。
馬立訓,1920年生,山東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區)人。他家境貧寒,12歲就到煤窯當小苦工,不久被招募入國民黨軍當兵。1940年4月被解放,參加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歷任班長、排長。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苦練殺敵本領,不斷革新爆破技術,在抗日戰爭中參加戰斗40余次,采用偷爆、飛爆、空爆、連環爆等爆破方式,完成了20余次爆破突擊任務,炸死日偽軍500余人,被譽為“爆破大王”。
1941年春,馬立訓協助戰友炸毀萊蕪吳家洼據點,炸死漢奸30余人。1942年7月,在攻打岳家村日偽軍據點戰斗中,他和戰友總結爆破經驗,利用軍毯扎成炸藥包,用手榴彈引爆,炸掉據點,全殲守軍。同年8月,在山東泗水孫徐戰斗中,馬立訓連續炸毀日偽軍4座碉堡,炸死日偽軍60余人。
1943年11月,在攻打魯南柱子村戰斗中,馬立訓執行偷襲爆破任務,接近日偽軍炮樓時被敵發現。他隱蔽在壕溝內,用軍帽吸引敵機槍火力,迂回近敵,炸塌守軍圩墻和炮樓,為部隊打開了進攻通路。
1944年5月,在攻打山東平邑縣龐莊日軍據點戰斗中,馬立訓炸開第一道障礙后,利用有利地形,又主動炸開據點門樓,部隊得以迅速通過突破口向縱深前進。同年7月,他出席山東軍區英雄模范大會,被評為八路軍山東軍區“特等戰斗英雄”。
1945年3月,在沙溝崖戰斗中,由于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構筑的炮樓在斜坡上,難以實施爆破,馬立訓用木棍綁扎的支撐架,逼近炮樓后,將炸藥包送至炮樓半腰,冒著守軍機槍的掃射,緊緊撐住木架,直至爆炸前的瞬間才轉身隱蔽,一舉炸毀炮樓。
1945年8月3日,在山東滕縣閻村戰斗中,馬立訓帶領突擊班執行爆破任務,越壕沖擊時不幸犧牲,年僅25歲。
9月,八路軍魯南軍區命名馬立訓生前所在排為“馬立訓排”,滕縣閻村為“立訓村”,并在部隊開展了“馬立訓式的爆破運動”。
“爆破大王”的故事一直在山東廣為傳頌。淄川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專門設立了馬立訓烈士展室,參觀者可通過聲像、圖片等資料了解這位先烈的英雄事跡。淄川區革命烈士陵園副主任韓國棟說,每到清明節等重要節假日,都會有許多群眾來緬懷這位爆破英雄,他機智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勵著人們繼續奮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30日 03版)
吳德峰(1896—1976),湖北省保康縣人,1924年經董必武、陳潭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的一名重要領導人。在西安,吳德峰選派一些對黨忠誠、家庭關系復雜、便于掩護的共產黨員打入敵人心臟部門,開展秘密情報工作,建立起多層次、多角度的情報工作網絡。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期間,以陜甘寧邊區為核心,依托全國抗日民主革命根據地所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形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政治使命還包括要為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而奮斗。
站在洞口,記者心潮澎湃,這里就是新華社華北總分社、《新華日報》(華北版)經理部秘書主任黃君玨烈士的跳崖處。1942年5月日軍大掃蕩時,為了減小目標,何云帶領幾位同志轉移到遼縣東南大羊角村附近,還架起電臺,抄收延安新華社電訊。
安徽99歲的老黨員張忠杰,雖然很早投身革命,黨齡70余年,但從未主動對外說起過他的故事,刻意塵封戰功。” 數年前,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統收集史料,走訪張忠杰時,他才出示了塵封數十年的各類證明,英雄事跡才重現在人們面前。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國外專家學者回顧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呼吁各國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在一系列科學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號召中國人民團結起來,頑強抵抗,為抗日戰爭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9年4月23日,勝利渡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中心,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委袁仲賢就接到時任北平軍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的葉劍英發來的專電,請他們務必在國民黨的監獄中找到一位名叫謝士炎的人。
1950年11月1日,北方深秋的空氣中已透出絲絲寒意,此時,第9兵團第27軍的指戰員們乘著夜色登上了一輛軍列。志愿軍第9兵團決定抓住美軍兵力分散,尚未發現志愿軍集結的有利時機,集中兵力,于11月27日黃昏向長津湖地區的美軍部隊發起全線進攻。
薛劍強,原名薛桂珊,江蘇省漣水縣人,1922年出生,1940年加入新四軍,194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漣水縣大隊指導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營長、團長,中國人民志愿軍師參謀長等職。
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機械制造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西周時期桔槔、轆轤等復合機械工具已經應用于生產領域 在河南洛陽,長安路的最北端,是矗立60多年的國機集團下屬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廠區,他見證了中國農機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過程。
2020年9月30日,為迎接國慶,上海市松江區民樂學校特意為學生準備三色“國慶面”。來自普陀區石泉路街道鎮坪居民區106歲的李佩印老人(前排右二)正在和居民朋友一起吃國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