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9年03月16日10:21  來源:重工湖南省委黨校

503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新時代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原則和實踐指南,對于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統籌謀劃,協同推進。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既能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又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還能充分展示中國在應對國際生態危機時負責任和擔當的國際形象,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確實,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人與自然打交道的歷史,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線。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得當,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則文明興盛發展。古代中國、古代巴比倫、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文明興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與自然關系處理融洽。反之,如果人與自然關系處理不當,人類總是力圖去超越自然極限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類就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導致文明的衰落與滅絕。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唯一一個歷經5000年發展而沒有中斷的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生態問題,影響中國文明進程,影響中華民族的崛起、復興。當今時代,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十分普遍和突出。就我國而言,生態環境問題具有“時空壓縮”的特點,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工業化過程中積累和發展起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短期集中顯現,不僅生態環境中的歷史欠賬難以歸還,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涌現,并進入高發頻發階段,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就是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這是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從現在開始立即行動起來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未來文明發展才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在發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核心內容

  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到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 “四位一體”,再到十八大納入生態文明而拓展為“五位一體”。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過程,這是我們黨把握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征、認識人類文明發展規律、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方位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三)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的現實需要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是,當前依然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制約的有效途徑。

  要改變當前的生態環境供需矛盾,需要來一次文明的洗禮,需要我們從觀念上改變傳統認識,從實踐上積極行動,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特別是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以使包含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在內的全面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以回應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安全和生態產品需要。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因此,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順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

  (四)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當前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資源、環境和生態的危機,這是全球面臨的“普遍世情”,其中,生態問題日益具有全球性的特點。全球氣候變化、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森林銳減、海洋污染、野生物種減少、熱帶雨林減少、土壤侵蝕以及越境污染等大范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時常出現,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生態危機,除了世界各國聯合起來行動以外,我們別無選擇。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合作,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提出了解決世界氣候問題的系列新理念,中國不僅是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重要推動力量,而且是這一公約堅定的履約國,中國正在按照達成的共識積極開展減排行動。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發表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的重要演講,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在國際社會的拓展,也是一種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方案。這些基于中國生態智慧的生態文明建設方案,不僅為中國邁向新文明之路指明了方向,也為化解全球生態危機提供了創新性示范。

  二、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意蘊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一方略具有深厚的理論意蘊,包括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注的現實問題。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他同時指出,“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其實,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就有這方面的豐富觀點。比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就主張“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論斷生動形象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唇齒相依的一體性關系,是從生命維度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全新認知,從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系角度展現了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本原性訴求。從某種意義上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命共同體論”是對我國“天人合一”傳統生態世界觀在當代的延續、發展和科學化。“生命共同體論”揭示了人與自然的真實關系,為我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類的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如果人類繼續將自然視為一架機器,對其采取征服的態度,進行無節制的索取,那么人類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人類對自然認識的深化,是生態文化的核心,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其中,尊重自然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認識前提,只有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自然的理念,才能推動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舉措和制度的實施。順應自然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策略選擇,只有掌握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的客觀規律,并按規律辦事,才能防止主觀主義錯誤導致的生態問題。保護自然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實踐導向,僅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而不積極地實施保護,自然還是難免遭到破壞。因此,三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彰顯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起點。

  (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將“山水林田湖草”視為生命共同體是對生態系統論所做的生動闡釋,揭示了生命共同體內部成員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表明了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提醒我們生態要素的合理配置直接決定了生命共同體的健康、繁榮、可持續程度,告誡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自然,要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系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的,“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治理必須統籌實施,系統推進,切忌碎片化,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部門對“山水林田湖草”的管理不能各自為政,必須協調一致,齊抓共管。要堅決摒棄只顧部門利益、地區利益而不顧整體利益、國家利益的行為。生態治理要綜合運用經濟、技術和行政等多種手段,在明確政府各部門的生態責任的基礎上,加強總體設計和統籌領導,強化部門聯動協調協作,實現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的系統性。唯有如此,方能取得良好的生態環境治理效果,實現“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服務功能最大化,促進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對“兩山論”的全面概括,向世界傳達了中國綠色發展的理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克服將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下大決心、花大氣力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更加積極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本質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石,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總目標、總任務、總策略都要圍繞這一理論基石展開。

  (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意味著我們必須將生態建設視為發展之義,加快推進發展模式的綠色轉型,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互利共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發展。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目標,黨中央已經繪制了路線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要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三、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選擇

  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一)推進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推進綠色發展,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二是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全面提升,推進清潔生產產業,開發拓展清潔能源產業。三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做好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繼續推進非化石能源規模化發展,優化能源系統結構。

  (二)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是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三大戰役”。

  一是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要以問題為導向,突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要以重點區域為突破口,實現以點帶面治理;要嚴格依法辦事,提高防治能力。二是加快水污染防治。嚴格環境準入制度;落實污染減排制度;完善排水排污許可制度;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全面推進河長制度。三是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要打牢工作基礎,推動形成依法治土、科學治土格局;要強化風險管控,堅決守住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底線;要突出問題導向,嚴控增量、管好存量,實現閉環管理;要切斷污染來源,推進工業、農業、生活源全防全控;要明晰各方責任,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共治體系。在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三大戰役”的同時,要針對農業農村污染相對嚴重的問題,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大對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和資金投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建設美麗鄉村。

  (三)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長江經濟帶要把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要堅持“共抓大發展,不搞大開發”,要為中國經濟的綠色發展樹立長江樣板。要進一步完善生態修復制度,明確生態修復手段,推進生態修復社會參與,強化生態修復技術支撐。二是做好生態紅線劃定工作。要統一省市的生態紅線劃定,科學制定生態紅線劃定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生態紅線管控制度,確保生態紅線戰略得以順利實施。三是開展國土綠化行動。近期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重點任務是: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加快構建穩固的生態安全屏障;加強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工程,擴大新一輪退耕、退牧、還林還草規模,集中連片建設森林。四是健全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制度。要用養結合、綜合治理,探索耕地草原河湖森林休養生息的長效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合力參與耕地草原河湖資源保護的格局。五是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落實“誰受益、誰補償”,重點在于促進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的良性互動;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保護補償力度。

  (四)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當前,應做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一是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就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要求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角度,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安排,從概念、目標、路徑、技術和資金等內容出發,制定一套符合國家未來發展戰略和目標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規劃,以有效利用各種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有條不紊、高效快捷地實現生態文明。二是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要全面增強生態環境管理體制的統一性、權威性、高效性、執行力。三是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要求,一定要做好空間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這篇文章,必須適度創新,加大對現行空間規劃的集成力度,開展國土規劃,將“開發、保護、整治”三項主要內容融為一體。明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任務和部署,展示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最佳圖景,統籌國土開發、保護和整治活動,協調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匹配,引領各項空間管控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最終實現互為因果、互為支撐、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國土空間活動在規劃中統籌協調、融為一體,落實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目標。四是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要加大政策力度;要突出政策重點;要優化政策組合;要提高政策效率。五是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使破壞者逃脫不了應有的處罰,這樣就可有效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文章關鍵詞: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 堅持和發展 人與自然關系 全球生態危機 協調協作 政策效率 5000年 人居環境安全 生態服務功能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了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除大力節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還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李宏偉認為,未來,切實做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等基礎性工作,應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

  • 中經評論:把握綠色發展"新機遇" 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作者:成長春(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昭示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繼全面小康之后的奮斗目標。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發現最美鐵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高鐵聲屏障守護“小鳥天堂”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有一顆百年古榕樹獨木成島,棲息著夜鷺、池鷺、牛背鷺和小白鷺等40多種約3萬只鷺鳥,被作家巴金稱為“鳥的天堂”,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之一。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地評線】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 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 期待中國新征程為世界經濟注入動力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多國人士認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增強了各國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為疫情下的世界經濟注入動力。

  • “國際熊貓日” 看“滾滾”賣萌

    當日是“國際熊貓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與Pandaful熊貓社區聯合主辦題為“關愛熊貓 和諧共生”的主題活動。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10月27日,游客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關愛熊貓 和諧共生”活動現場拍照留念。

  • “天下觀”在全球抗疫中進一步彰顯

    天下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構建“仁愛有序”理想社會的一種美好愿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廣泛感召力,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的人間正道。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