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新春走基層】國家級非遺“端鼓腔”后繼乏人 傳承人盼培養專業人才

2019年02月17日15: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5034

國家級非遺“端鼓腔”后繼乏人傳承人盼培養專業人才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鼓腔”表演。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 供圖

  (新春走基層)國家級非遺“端鼓腔”后繼乏人 傳承人盼培養專業人才

  中新網山東東平2月16日電 (孫宏瑗)正月新春,在山東東平,錯峰出游與觀賞演出的游客仍絡繹不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鼓腔”成當地節慶演出“主角”,但其仍面臨知名度小、傳承人少、年輕人對其接受度不高等發展難題。

  “張口別罵年尊老,抬手別打少年人。罵了年老折陽壽,打了少年結冤仇……”16日,在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端鼓腔傳承人丁立新打起圓形羊皮鼓,放聲高唱,柄部鐵環叮當作響。

  圖為端鼓腔傳承人丁立新及其團隊。 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 供圖 攝

  “最初,端鼓腔的唱詞類似于古代巫師祭祀念的咒語,不好記。”丁立新說,其唱詞流傳千百年,并無文字記載。全靠當地漁民祖祖輩輩口傳心授。唱詞需死記硬背,羊皮鼓轉幾圈,垂環搖動幾下,都有講究。“不論是學習唱詞、動作,還是化妝、打鼓,都需下苦功夫。”

  丁立新表示,現在,年輕一代學習端鼓腔的人甚少。再加之漁民的居住地點多且不固定,老藝人生活區域比較分散,組班唱戲多有不便。而且,多數老藝人已年過花甲。“若不對端鼓腔進行搶救與保護,會出現后繼無人的局面。”

  圖為端鼓腔傳承人丁立新及其團隊在湖邊表演端鼓腔。 蘇本善 攝

  “與其他地方戲相比,端鼓腔的伴奏樂器較為單一,易于學習掌握。”丁立新介紹說,其演唱調門適合一般人,且對演出場地要求不高,演出時樂隊和演員可隨時交流互動。

  丁立新希望端鼓腔從“敬神”的狀態解放出來,并融入現代表演元素。通過建立專業團隊等方式,培養專業人才,以讓更多人了解與喜愛端鼓腔。

  2007年,丁立新成立了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現戲社有三十余人,每周平均有三場演出 。除此之外,其團隊還參與公益演出及送戲下鄉活動等。全年約演出二百場。

  圖為端鼓腔表演伴奏樂器羊皮鼓。 蘇本善 攝

  記者了解到,“端鼓腔”又名“端舞戲”“端公戲”,其流傳于漁民集中生活的河、湖、海沿岸,傳入東平已有百年歷史,原是為敬河神,現為漁民慶賀豐收、婚娶壽宴、續家譜等活動中的“表演常客”。

  “過去,漁民常年忙于水上捕魚,生活單調。身乏體倦時,哼上幾句端鼓腔,消解在水上生活的煩惱。”東平縣宣傳部副部長尹燕勇說,現在,人們常在節慶之時演唱,以豐富業余生活,凈化心靈。

  據尹燕勇介紹,端鼓腔的曲目來源于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共有五十余個,代表性曲目有《劉文龍趕考》《十二小樣》等。其唱腔包括七字韻、十字韻、疊斷橋、榔頭調等,主要伴奏樂器為羊皮鼓。(完)

文章關鍵詞:傳承人 伴奏樂器 丁立新 端鼓腔 非遺 字韻 唱詞 漁家 文化戲 表演 責編:安文靖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阿壩:傳承羌文化 文旅助脫貧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 鄭州一高校社團招新請來八旬剪紙傳承人:很喜歡和年輕人一起

    原標題:《鄭州一高校社團招新請來八旬剪紙傳承人:很喜歡和年輕人一起》10月26日,鄭州某高校社團招新現場,有一排全是展示的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穿著紅艷艷的唐裝,面前擺著各自傳承的技藝向同學展示,讓在校大學生可以更近距離的了解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八旬剪紙傳承人介紹,剪紙伴其一生,很喜歡和年輕人一起,很樂意參加這樣的活動。

  • 探訪中國三大名扇之一:手藝人堅守下的榮昌折扇

    圖為重慶市非遺傳承人李開軍正在為制作榮昌折扇削大邊。周毅 攝  10月25日,重慶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開軍正在為制作一把榮昌折扇做削大邊、削扇頭、打磨、走馬腳等準備工作。榮昌折扇與蘇州絹綢扇、杭州書畫扇并稱為“中國三大名扇”。

  • 他用魚皮作畫 每根毛發都逼真細致 簡直絕了!

    央視新聞《小康時代新青年》系列,今天認識一位用魚皮作畫的小伙解永亮。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全國僅有5000多人 歷史上,赫哲族曾因穿魚皮衣服 人皆知赫哲族的魚皮衣 

  • 深山苗寨話脫貧

    短短3年間,越來越多村民從深山中搬出來,夢嗚苗寨漸漸壯大,不僅成為“網紅”景點,還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在夢嗚苗寨,不少村民和潘杰輝一樣,過上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新生活。

  • 華巖第24屆荷花展開幕 將持續到8月31日

    “遇見花,賞世間之大美;遇見禪,悟本心之真如。在“云開幕”活動中,區文旅委黨委書記、主任鄧立化身主播,帶領觀眾一起“云游”華巖,讓各方游客“云”賞華巖夏荷之美。

  • 中國夢·黃河情丨黃河岸邊玩泥巴的非遺傳承人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王建曾經放棄了音樂培訓學校的高薪職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傳承和推廣黃河泥塤的工作中來。王建說,黃河泥塤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樂器,可惜現在會的人越來越少了,自己想把它傳承下去,愿意當黃河泥塤傳承的“有心人”。

  • 脫貧后 他成了傳承人

    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梅子鎮,有著“嗩吶、大號”之鄉的美譽,而家住寬裕村波艾村民小組的王興友就是嗩吶、大號的傳承人之一。農閑時,寨子里的文藝隊時常聚在一起研究曲譜、歌詞,大山深處時常飄出動聽的嗩吶、蘆笙調和村民歡快的“啊叔寨”。

  • 一根繡針:傳承傳統文化 秀出美好生活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李睿 攝  今年54歲的金蓮就是陳大娘的徒弟,現在她在家里就能完成繡品,每天含飴弄孫、養牛養羊、繡花賣錢不亦樂乎。

  • 草原散發文化清香(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牢記總書記囑托,內蒙古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3500多名隊員,年均堅持深入農牧區基層活動4個月以上,為各族群眾演出100多場,同時開展多種文化服務。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