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6日14:11 來源:人民日報
一張小桌,一把矮凳,柳條在指間飛舞,絞、勒、砌、纏,一件件精美的籃、筐、盤、簍就在歡聲笑語中制作完成了。
雖臨近春節,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巧娘宮合作社里,婦女們仍在趕做最后一批產品——“太原年貨節”訂制的2000件野餐籃等。近年來在脫貧攻堅中,當地抓住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動員培訓“半邊天”發展柳編、草編、箱包加工等居家經濟,冬閑變冬忙,在家門口就鼓了腰包。
“過去手里攥個百十塊,現在個個皮大衣、金首飾。”見到巧娘宮帶頭人劉金萍時,她剛從省里捧回“全省脫貧攻堅奉獻獎”,“今年我跟大家說好了,要是掙得多,就集體去旅游”。
劉金萍帶領17名婦女從來料加工做起,逐漸拉起一支1085人的婦女編織大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732人、殘疾人41名。
作疃鄉宋窯村的李小紅右腿因病截肢,為了孩子念書,在距家20公里遠的縣城租房陪讀。如今李小紅在巧娘宮拿計件工資,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照顧孩子跟掙錢兩不耽誤,“準備買個房,在縣城安家。”
巧娘宮發展到今天不容易。為籌集資金,劉金萍借遍所有親戚。后來縣里幫著建起手工業園,流轉土地種下杞柳732畝,解了運費比原料貴的難,價格有了競爭力。去年她們的柳編產品進了廣交會,走了3000件外貿,北京冬奧會有關方面也來訂產品。“今年再種3000畝杞柳,培訓就業2000人。”劉金萍心氣高了。
眼看柳編讓大家嘗到了甜頭,大同市云州區瓜園村村支書李成帶著7名婦女三下廣靈學藝,說服劉金萍跨縣建分廠,如今村集體編織合作社已吸納38名婦女。
“咱一定要超過她們!”臘月二十,瓜園村兩委開會決定從山東聘請專業師傅搞產品研發,“再種200畝杞柳,把那1500畝黃花莖稈也用起來。”
三秦大地,黃河之畔,傳承革命之光,為決勝脫貧而戰。巧娘“編”出新生活,非遺煥發新生機;安塞腰鼓舞起來,傳統表演助力打造黃土風情旅游首選地。“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陜西,央視網推出一分鐘微視頻,快看三秦大地如何深挖文化寶藏,激發脫貧攻堅新動能。
三秦大地,黃河之畔,傳承革命之光,為決勝脫貧而戰。巧娘“編”出新生活,非遺煥發新生機;安塞腰鼓舞起來,傳統表演助力打造黃土風情旅游首選地。“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陜西,央視網推出一分鐘微視頻,快看三秦大地如何深挖文化寶藏,激發脫貧攻堅新動能。
“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作為渭南市唯一一家專一的核桃深加工企業,渭南市橋南鎮謙順天然特產有限公司采取企業+合作社+電子商務+農戶+貧困戶+旅游的運作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通遼市總面積59535平方公里,總人口313.32萬,其中155.85萬為蒙古族,這里也是全國蒙古族人口居住最為集中的地區。現在的廟屯舊址保留了18座具有安全保障的土房,街道、院落和房間的所有設備設施也全部保留原樣,展現的是最原生態的農村風貌。
“來這里已經一年多了,從開始什么都不會到現在蒙古族刺繡、手工編織都可以做,每個月還多了一份收入,我的生活正在越來越好。“通遼巧娘”自成立以來,培訓婦女1萬余人次,其中建檔立卡婦女800余人次,引領貧困姐妹通過手工技能促進脫貧增收,打造出了一個“培訓一人,脫貧一家,帶動一片”的脫貧新樣板。
筑牢文化文明之基,補足信仰精神之鈣,引領脫貧發展之舵,這是扶貧攻堅系統工程中文化脫貧的責任與擔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厚重歷史,豐滿地鐫刻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山西大同廣靈縣位于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屬于深度貧困縣。而在整個廣靈縣,已經建有扶貧車間109個,涉及制衣、編織、食品加工等37個門類,帶動近3000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增收。
山西大同廣靈縣位于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屬于深度貧困縣。而在整個廣靈縣,已經建有扶貧車間109個,涉及制衣、編織、食品加工等37個門類,帶動近3000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