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2日17:4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呼和浩特2月1日電(曹楨)晚上7時,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的一場婚禮小夜席上,一套寓意豐富、制作精美的面塑上桌,為豐盛的宴席錦上添花。
一套面塑為宴席錦上添花。(新華網 曹楨攝)
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在逢年過節、婚嫁喬遷、滿月過壽等喜慶的日子里,都有捏面塑的習俗,通過塑造不同的形象,對生活寄予美好的期望。在巴彥淖爾地區盛行的河套面塑,起源于清朝末年,脫胎自黃河文化,是當地百姓信仰習俗、精神文化的體現。早些年,傳統河套面塑遠離了百姓的日常生活。2017年,一家創意面塑作坊出現在杭錦后旗,作坊老板娘邱霞作為新一代河套面塑代表人,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同時,將現代審美融入面塑作品,好看又好吃的面塑又漸漸走進河套百姓的生活。
面塑里蘊含美好祝福
臘月好日子多,河套百姓多選在臘月里舉辦婚禮。1月23日舉辦婚禮的東家,提前一周就和邱霞預定了一套面塑。春節臨近,東家希望這套面塑除了要有婚禮的彩頭,還要蘊含新春佳節的美好祝福。
這對邱霞來說不算難,要做一套什么樣的面塑,她早已打好腹稿。
21日下午泡好面糟兌好第一遍面,一只大面盆被靜置在溫熱的房間里。這一晚,邱霞沒有睡好,夜里起來三趟去兌面。第二天一早端出面盆,昨晚的半盆面已經發滿一盆。邱霞用手翻起面團,氣孔均勻分布——“發好了”。她要用這團面做一套“珠玉滿堂”面塑,在當晚的婚禮小夜席前出鍋。
何為珠玉滿堂?邱霞是要用三只豬和九條金魚來體現這一寓意。九條金魚同時寓意一對新人天長地久,三只小肥豬又是豬年最應景的形象。
邱霞用簡單的工具捏出一只小豬。(新華網 曹楨攝)
為了保證面塑的口感,邱霞在發好的面中加入胡油、白糖、雞蛋、牛奶、啤酒,在做金魚的面中加入南瓜泥使其呈現黃色,再次兌面、揉面、醒發,開始造型。
捏面塑的工具很簡單,毛衣針、梳子、剪子、水果刀被巧妙運用。一團面在手中一印、一滾、一捏,一只憨態可掬的小豬便成形。邱霞為這套面塑捏出三只不同造型的小豬,擺放在圓形蓮花面塑底座的中心,四周環繞九條黃色小金魚。豬和魚身上再用彩色面片制作的花形點綴,一套“珠玉滿堂”不出一個小時就已捏好。
這個端午,是我國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后迎來的首個傳統佳節。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癥醫學II科,主任醫師余追端午節期間堅守在崗位。疫情期間,余追和另外6名醫務人員加入首批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隊伍,80多天共收治了120多名危重病人。
“津派面塑”傳承人張亞杰和他的面塑作品(2月11日攝)。為向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逆行者”致敬,天津面塑藝人以戰“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等人的形象為基礎,創作了多個生動的面塑作品,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在山東省濟南市群眾文化館,大型面塑作品《繼往開來》搭建完成,將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上與市民見面。圖片署名: 易初/IC photo 主體分為開國大典、欣欣向榮民族大團結、軍魂、一帶一路、國旗飄揚、中國夢六個版塊,涉及人物148人。
8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專場新聞發布活動將舉辦。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年輕人在村口彈奏古樂2.面塑面塑作為古老的造型藝術,在河南城鄉廣泛分布。
8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專場新聞發布活動將舉辦。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早的一種成熟文字,主要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商代殷墟遺址。
陜西渭南韓城的蒸食面花是廣泛流傳于韓城民間的—種傳統風俗禮食,它貫穿于韓城人民歲時節令、風俗禮儀的過程當中,是一種兼具食用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的藝術佳品。
汴京燈籠、民間剪紙、朱仙鎮木版年畫、面塑......12日上午,在“春滿中原,老家河南”主題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主會場鄭州紫荊山公園,多種富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