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8日07:09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面館的墻上貼著這樣的一幅圖
手語比劃是他們的交流方式
在這里聾啞人學到了技能
除了老板孫學青,店里一共有8名聾啞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聯勝文圖
在開封大王屯東街,有一家非常溫馨親切而又特殊的面館——大同刀削面館,這家面館從表面看非常普通,干凈透亮的店面、整齊凈潔的廚房、100多平方米的屋里擺放著數十張桌子……但只要你走進這家面館,你會發現特殊之處,除了老板是正常人外,這里的服務員、廚師都是聾啞人。
這里的服務員、廚師都是聾啞人
1月23日,是大同刀削面館2019年春節前最后一個工作日。一大早,面館的采買小周就騎著自己的小電電到位于開封市夷山大街北頭的農貿市場采買面館需要的蔬菜和肉,她熟練地走到相熟的攤位面前,麻利地挑選著。小周用手比劃著,表示最后一天,少買點。
早上8:30,大同刀削面館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牛肉湯已煮上,提前上班的兩個值日生將店里的桌椅擺得整整齊齊。
9:30,老板孫學青來到店里。孫學青是大同人,姐弟4個,由于哥哥和妹妹是聾啞人,從小她就知道聾啞人的不易。“我們姐弟4人,我和弟弟是正常人,媽媽就給我和弟弟下命令,要求我一輩子照顧好妹妹,弟弟一輩子照顧好哥哥。妹夫是開封人,妹妹和妹夫一見鐘情,嫁到了開封。妹夫吃了我們家的刀削面覺得不錯,就邀請我們來開封。我和大哥、小弟一起來到開封,發現開封民風淳樸,又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就決定開面館。”
2010年,孫學青在開封開了第一家面館,“當時是全家人齊上陣,由于家里有聾啞人,所以來吃飯的聾啞人朋友也特別多。有一天,哥哥告訴我,有個聾啞人顧客給他介紹一名聾啞人朋友,想來店里上班。我知道他們找工作不易,而且我會手語,能跟他們溝通,就同意了。后來,陸陸續續來了幾個聾啞人到店里打工,也有學成后自己創業開店的,現在店里一共有8名聾啞人,只有一個女生,就是采買兼拌涼菜的小周,在這干4年了”。
有了幫手,家里的老母親也需要人照顧,于是哥哥和弟弟回了大同。現在孫學青和妹妹在開封安了家。“我們兄妹之間的感情很好,我們的下一代都會手語,溝通起來沒問題。一大家子人,非常熱鬧。”
當天中午時分,客人越來越多,孫學青在前臺忙碌著。顧客來了,先到前臺點菜,點好后,孫學青就會高舉著右手,向她的員工們比劃著。整個面館就像一臺按部就班的機器一樣,高速運轉起來,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他們之間互相用手比劃著示意著,心領神會,秩序井然。
“來吃一碗面,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他們剛來時,什么都不會,我們就一邊教他們削面、拌涼菜,一邊教他們基本的啞語和漢字。這8個人里還有一個孤兒,通過朋友介紹來的。我想給孩子們提供的不僅僅是打工的平臺,也希望孩子們學會一些技能,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孫學青口中的孩子們就是她的員工,“他們都把我當成大姐姐,很熱鬧。他們向我手語表達過,面館只要開著,他們就一直跟著我。因為這里氣氛很好,不受歧視還能學到東西。”
“面很好吃,經濟實惠,來過幾次,而且服務態度很好,這里的服務員很勤快,笑容很真誠。”當天,一位特意選擇這里給孩子過生日的顧客說,他們一大家子人,剛從鄭州趕回來。
晚上9:30,大同刀削面館依然燈火通明,不少顧客推門走進來,孫學青會告訴他們,涼菜已經賣完了。但這些顧客會換成還沒賣完的飯菜,經濟實惠味道好、服務態度好、能看到真誠的笑容是顧客選擇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晚上10:00左右,飯店打烊了,孫學青招呼了幾次讓孩子們坐下來吃飯,但沒有人主動落座。“他們都非常勤快,很上心,不打掃完衛生不會有人落座吃飯的。只有把一天的工作完全干完,才會坐下來吃飯。這些孩子很讓人心疼,除了工資外,我管吃管住,在外面租了宿舍,大家在一起很開心,我自己也覺得很幸福。開封是我的第二故鄉,好心人很多,非常感謝他們的支持。只要他們來吃一碗面,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1月23日是他們春節前最后一個工作日,24日,他們要一起去大同。“工作一年了,由于他們跟外界溝通不是很容易,所以一般都不出去玩。忙了一年了,今年準備帶他們去大同看看,玩四五天,再把他們送回來。”孫學青說,“今天晚上,大家要聚餐熱鬧一下。”
晚上10:30,孩子們圍著孫學青坐在桌邊,笑著比劃著,他們感謝大姐姐給他們一個工作的機會,感謝好心人對他們的支持,他們很快樂,并祝天下好心人新年快樂。另外,他們也有自己的理想,就是學好本事自食其力。
短發,一身牛仔衣,白色運動鞋,井小敏收拾的干凈利落,早上8點趕到學校把電動車放好,到工作間取工具,開始干活。河南鄭州、陜西西安,井小敏和李剛輾轉求醫,這個過程中,雖然有無數熱心人誠摯幫忙,最終還是沒能留住李剛的生命。
位于臨夏和政縣的廈琳鞋業公司由廈門市屬國企廈臨公司和民企古琳達姬公司合作成立,訂單和技術均來自古琳達姬公司,目前已產生經濟效益。對此,廈門市向臨夏派駐800多名幫扶干部,從規劃設計到行政審批,推動新的服務理念在臨夏落地生根。
題: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山兩側,一邊是甘肅積石山,一邊是青海循化,兩個縣居住著人口約2萬和10.1萬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同屬我國28個少小民族。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面之鄉”,30年間,化隆農民依靠一碗面,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十萬貧困農牧民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消費市場持續穩步復蘇,1-7月全國商品零售額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0.2%,增速今年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劉亦龍的面館就是陽光餐飲掛牌小店之一,雖然面積不大生意卻挺紅,如今,每天都有一兩千元的營業收入。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消費市場持續穩步復蘇,1-7月全國商品零售額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0.2%,增速今年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劉亦龍的面館就是陽光餐飲掛牌小店之一,雖然面積不大生意卻挺紅,如今,每天都有一兩千元的營業收入。
如果有人從滇藏線進藏,肯定會經過一個名叫鹽井的地方,它靜臥在瀾滄江畔,茶馬古道便于此過境。31歲的果拉卓瑪在這里開了一家“果拉叢農家樂”,經營著一道當地特色美食——加加面。
馬一灑曾以為自己的人生會同父輩一樣——種地、放牛、打打零工,一輩子被拴在窮山溝里。在脫貧攻堅中,為了壯大全鄉拉面產業,漠泥溝鄉把拉面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開展拉面技能培訓和“拉面貸”,引導致富能人帶頭在全國各地開辦面館。
全國人大代表、蘭州牛肉拉面行業協會會長馬利民在甘肅代表團駐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春節到現在,自己天天在為這碗面著急上火。各方面都出力,面面俱到,形成合力,人大代表牽掛著的這碗“面”,一定能端穩,廣大中小企業一定能穿越風雨,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還有獨特的市井喧囂 絢爛過煙花。那個熟悉的武漢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