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4日13:3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羅旭 光明網記者 熊憲斌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面之鄉”,30年間,化隆農民依靠一碗面,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十萬貧困農牧民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如今,化隆拉面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
“面一代”:走出大山拉出“脫貧面”
8月的高原風和日麗,在青海省化隆黃河綠洲生態園內,“90后”拉面師傅馬杰正在表演拉面穿針的絕活,引得圍觀的食客一陣陣稱贊。
“我們化隆拉面有一碗面九種選擇,毛細、細面、三細、二細、二柱子、蕎麥棱、韭菜葉、薄寬、大寬?!鼻嗪J〔惋嬓袠I協會拉面專業委員會主席韓進錄在一旁給大家介紹化隆拉面。
“我是‘面一代’創業的一代,我們當年拉的面被稱作‘脫貧面’?!表n進錄笑呵呵地說。
化隆縣位于青海省東部干旱山區,山大溝深,當地村民生活艱苦。改革開放后,不甘貧窮落后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走出大山闖世界,敏銳地抓住了“開拉面店”這門生意。在各級政府強力助推下,三代拉面人借助“親幫親、鄰幫鄰”經營方式,讓拉面產業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
30年間,一碗拉面盤活了整個青?;】h的經濟?;】h累計脫貧的13萬人中就有近十萬人是通過拉面脫貧的,“拉面經濟”人均收入占到化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4%以上。2019年化隆“拉面經濟”年產值達100多億元,利潤40億元。
如今,從化隆縣走出去的一碗拉面已經成長為整個青海省的重要產業,這碗拉面已經不單單是一碗“脫貧面”,更是一碗“致富面”。
“面二代”:全國遍地開花帶出“致富面”
在化隆縣扶貧拉面產業培訓服務中心的拉面演播廳里,隨著面團在韓海明靈巧的手中上下晃動,各種形狀的面條出現在桌子上。
“我們這個演播間連接著十幾萬化隆拉面人的心。通過在線直播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學會技能,提升能力?!弊鳛榛±妗斑~之頓”品牌創始人的韓海明是典型的“面二代”,先和師傅學手藝當學徒,再自己創業樹品牌。憑借精湛的拉面手藝和勤奮努力,他把十幾塊錢一碗的拉面做成了大生意,目前他已擁有17家門店,接納了1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如今,韓海明更多的時間是到拉面演播廳傳授自己的拉面技能,直播教大家如何做拉面。
“為了更好地服務化隆拉面人,演播廳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行業精英開展管理、法律、烹飪等方面的專業講座和培訓。”韓海明說,從“面一代”到“面二代”,拉面店的管理由粗放到精細,更加注重品牌打造。
目前,化隆拉面店已遍布全國270多座大中城市,數量達1.7萬家。僅2019年,化隆縣就帶動海東市新增拉面店582家、從業人員2310人,實現經營收入6.7億元、利潤6.4億元;培訓拉面高級人才368人。
“面三代”:打造“互聯網+”的“新拉面”
“你看現在實時時間是2020年8月19日11時23分,大屏顯示拉面成交單數為1140034單。拉面的總營業額為17014874元?!被】h拉面產業服務中心主任馬春云告訴記者,化隆縣“青海拉面產業電商服務中心”智慧拉面平臺大數據電子屏可以實時顯示全國上萬家化隆拉面館在線運行情況。
“從‘面一代’艱苦創業,到‘面二代’把化隆拉面在全國落地開花,我們‘面三代’已經不滿足于做好一碗拉面,而是利用互聯網發展電商,推動拉面產業做大做強。”海東市伊達餐飲管理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馬青云介紹,于2013年創建的中國拉面網電商平臺注冊企業和個人會員達6.5萬個,服務拉面店達2萬家,其中僅化隆籍拉面店達1.1萬家。已建成的廣州、蘇州、天津3個物流配送點,有效覆蓋了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未來這樣的物流配送點將達到100個。
“面對在線經濟的新機遇,從拉面產業供應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到人才培訓體系,‘互聯網+拉面’已覆蓋到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瘪R春云介紹。
“經過三代人的努力,青海拉面產業正實現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局長馬玉忠說,化隆縣依托拉面網建設的電商服務中心已經覆蓋包括42個貧困村在內的全部鄉鎮。
“如今,化隆縣拉面產業發展正在插上智慧的翅膀,‘互聯網+拉面’正是新一代化隆拉面人的新世界?!鼻嗪J∪舜蟪N瘯敝魅?、海東市委書記鳥成云說,“化隆拉面產業已經成為青海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產業和脫貧攻堅重點產業。一碗拉面,成為青海省群眾擺脫貧困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p>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4日 01版)
位于臨夏和政縣的廈琳鞋業公司由廈門市屬國企廈臨公司和民企古琳達姬公司合作成立,訂單和技術均來自古琳達姬公司,目前已產生經濟效益。對此,廈門市向臨夏派駐800多名幫扶干部,從規劃設計到行政審批,推動新的服務理念在臨夏落地生根。
題: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山兩側,一邊是甘肅積石山,一邊是青海循化,兩個縣居住著人口約2萬和10.1萬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同屬我國28個少小民族。
馬一灑曾以為自己的人生會同父輩一樣——種地、放牛、打打零工,一輩子被拴在窮山溝里。在脫貧攻堅中,為了壯大全鄉拉面產業,漠泥溝鄉把拉面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開展拉面技能培訓和“拉面貸”,引導致富能人帶頭在全國各地開辦面館。
題:“希望疫情早日結束,繼續回武漢經營拉面館”——一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自述 希望疫情快點結束,我能早日抱抱女兒,我們一家人還能回到熱熱鬧鬧的武漢,繼續經營我們的拉面館。
” 2016年,一紙合同讓高文強歡喜回家——貧困戶在拉面店帶薪實訓,政府給予補貼。海東市與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高校合作,開辦拉面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班;對示范店和龍頭企業分別給予10萬元和50萬元獎勵,對新配方、新工藝和新設計給予5000元至5萬元獎勵。一碗拉面,讓海東農民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觀念也上了好幾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