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15:09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河南省財政科學研究所
40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40年披荊斬棘,砥礪奮進。
改革開放40年來,河南財政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銳意進取、革故鼎新,財政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有效發揮了保障服務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領作用,以及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在助力中原更加出彩的征程中譜寫了新篇章。
1
輝煌歷程40年財政改革發展成就卓著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和正確領導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河南財政實力大幅增強的40年,是財政職能作用充分發揮的40年,是財稅體制不斷完善的40年,也是財政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的40年。
1
綜合財力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40年,我省綜合財力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質量逐步提高。
2
支撐作用不斷凸顯
我省圍繞不同時期的宏觀經濟形勢,靈活運用稅收、預算、國債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不斷提高財政資金和財政政策的使用績效。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40年來,著力發揮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持續助力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區域協調。我省GDP年均增長10.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經濟總量接近4.5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1978年的4.5%提高到2017年的5.4%。
●推動基礎設施能力建設。統籌財政資金,支持米字形高速鐵路網、鄭州機場等重點項目建設,河南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地位不斷提升;支持實施“寬帶中原”戰略,信息網絡基礎逐漸完善;支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等,全省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3.63%提高到2017年的50.16%。
●推動國家戰略規劃平臺實施。及時出臺財政政策,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加大財政投入,積極融入建設“一帶一路”,支持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戰略規劃平臺建設,不斷提升河南在全國大局中的地位。
●推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點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全省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由1978年的4.2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916.8億元,大力支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促進了由“不足溫飽”到“中原糧倉”,再創“國人廚房”“世界餐桌”的轉變。
3
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河南財政資金分配使用更加合理,財政政策出臺實施更加精準有效。
4
民生保障不斷增強
河南財政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責,集中力量辦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民生實事,努力使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
5
財政制度不斷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財政廳牽頭承擔國家改革試點35項,占全省承擔試點項目總數的22.6%,財政的基礎性、制度性、支撐性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
●省與市縣政府間財政關系更加協調均衡。一方面財政收入下放,提高市縣財政保障能力,2017年市縣財力占全省的比重達84%以上,在全國省級處于較高水平。另一方面加大省對市縣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2013—2017年省對市縣轉移支付補助累計1.48萬億元,年均增長8.2%。
●預算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全省預算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預算編制方法日趨規范,預算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公正性逐步提高,預算監督約束機制日益完善,預算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預算更加公開透明。全部省直部門(除涉密部門外)的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預決算全部公開,17個省轄市、濟源和157個縣(市、區)政府預決算全部公開。
標準更加科學。財政專項資金的分配方式更加科學,逐步形成以因素法分配為主、競爭性分配為輔、項目法分配為補充的分配格局。初步建立了預算標準體系建設的規章制度,探索制定了部分項目的支出預算標準,提高財政預算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和透明化水平。
約束更加有力。財政資金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建立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全口徑政府預算體系。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初步形成,財政預算對政府和部門的約束力進一步提升。構建了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建立了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
●稅收制度不斷完善。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我省不斷推進稅制改革,稅收組織財政收入、調節經濟和監督管理等作用有效發揮。穩定了宏觀稅負,稅制更加合理,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稅制,直接稅比重逐步提高,稅制趨于規范、簡化、公平。
6
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40年來,河南財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科學水平不斷提高,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財政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逐步規范,實現了應收盡收。隨著國庫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預算管理執行信息的透明度不斷提高,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成效顯著,僅2017年,我省阻止并糾正不合規支出8188筆,涉及資金28.9億元,提高了財政資金的安全性。全省鄉鎮財政所規范化建設完成。
●財政管理效率明顯提高。省財政不斷優化預算管理流程,減少審批審核環節37個;財政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全面精簡審批事項,共取消18項、下放4項、整合2項行政職權,持續開展“減證便民”,深入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取消全部7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切實提高了財政服務效率,為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財政管理基礎工作持續強化。國有資產管理邁上新臺階,國有資本布局逐步優化、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截至2017年年底,省屬功能類、公益類企業資產總規模達828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9%;地方國有金融企業資產總額達15069.3億元;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達9336.2億元。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全省政府采購規模由改革之初1999年的2.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587億元,總規模居全國第五位,資金節約率達10%左右,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
2
蹄疾步穩40年改革發展舉措落地生根
40年來,河南財政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確保包干制、分稅制等重大改革舉措在河南順利實施。同時,不斷探索創新財政管理,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加強財源建設、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盤活財政存量資金、財政預算執行、預算公開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財政在保障和服務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能力大幅提升。
1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大力推進財政體制、預算制度和稅收制度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財稅體制改革在改革開放中的“先行軍”使命和突破口的作用更加突出。
●不斷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1978年以來,河南省財政管理體制經歷了一個由統收統支到“分灶”吃飯、再到“分稅制”的改革歷程。
措施:
1980年起實行以包干制為主要特征的財政管理體制;1994年開始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2004年以來調整省以下財政體制,并不斷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目前,正在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
●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
措施:
省、市、縣三級全面建立完整的部門預算制度。實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穩步推進預決算公開。健全政府預算體系。2014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省本級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改革。
強化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我省組織設定了“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健全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部署政府債務在線監控平臺,為防范化解債務風險提供技術支撐。
●穩步推進和落實各項稅制改革
措施:
實施農村稅費、營改增、水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改革。
2
加強財源培植建設,提高財政收入質量水平
經濟發展高質量是高質量財源的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河南大力推動經濟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夯實財政增收基礎,挖掘財政增收潛力,促進財稅增長、企業增效、居民增收,逐步健全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的財源體系。
●“抓兩頭,帶中間”。1985年,河南提出“抓兩頭,帶中間”,一方面幫助補貼縣和貧困縣改變面貌,另一方面培育億元縣。縣級財政自給能力(即當年財政收入占正常支出的比率),由1985年的65%提高到1989年的72%。
●開展“兩扭兩創”。按照1990年10月中共河南省第五次黨代會的要求,各級財政緊緊圍繞“兩扭兩創”(即財政補貼縣扭轉補貼面貌,創建億元縣;虧損企業扭轉虧損局面,創建利稅大戶)這一突破口,狠抓縣級財源建設。
●加快效益型財源建設。1994年,全省以效益型財源的開拓、農業綜合開發和第三產業發展為重點,加快培育新的財源生長點,保持縣級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逐步實現財政經濟的良性循環,縣級財政實力明顯增強。
●加快高質量稅源建設。近年來,省財政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籌措財政資金,創新投入方式,出臺支持轉型發展攻堅戰若干財政政策,推動傳統產業綠色改造、智能改造、技術改造,加快促進12個省定重點產業轉型發展,做大做強白酒、煙草、石油加工業等重點稅源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一批高稅利、高技術、高成長產業,不斷提高稅源質量。同時,積極支持第三產業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力度,引進長效財源。
3
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是促進財政弱省建設經濟強省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40年來,河南財政在發揮財政資金乘數效應上做文章,以財政資金的更大績效大力支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高河南經濟發展質量。
●實行“撥改貸”。省財政廳1980年11月將省財政廳預算安排的企業挖潛改造資金由無償撥款改為有償使用,以低息貸款形式發放,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
●完善投資體制。經省政府批準,1992年河南省經濟技術開發公司和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相繼成立,著力發揮政府投資的示范、引導、帶動作用,催生了一批地方經濟增長點,涌現出一批重點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促進了全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工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建立財政周轉金制度。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幫助重點企業籌集資金,大力支持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
●積極用好政府外債。自1982年實施的第一個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以來,截至2018年6月底,省財政共爭取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日本、德國等16個國家的協議貸(贈)款76.89億美元,實際用款56.09億美元。
●深化財政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省財政共投資設立或支持省屬功能類企業和市縣設立基金104只,募集資金3822億元,確定投資規模1835億元,支持企業和項目790個,形成了覆蓋多行業、多區域,具有多重政策導向、不同投資偏好的基金體系,為河南省產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了資金支持。
●創新公共產品服務供給方式。2014年以來,河南積極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有效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我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截至2018年10月,全省PPP入庫項目1042個,總投資12843億元,已有326個項目落地實施,總投資4428億元。
●建立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2014—2017年,共安排風險補償金20.07億元,帶動市縣設立風險補償資金達70.95億元,實現銀行新增小微企業貸款2314億元,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充分發揮省屬功能類、公益類企業職能作用。
4
建立完善投入機制,增強民生保障改善能力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改革開放以來,河南財政著力?;?、兜底線、建機制、解難題,持續辦好重點民生實事,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支持教育優先發展
措施:
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不斷加大財政教育投入,2017年全省財政教育支出達到1493.1億元。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建立完善教育全鏈條生均撥款制度體系,健全全鏈條國民經濟資助體系。支持“雙一流”高校建設,2015—2017年,累計安排10億元實施優勢特色學科工程,助力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成功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十三五”時期統籌安排財政資金40億元,持續加大對“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支持。
●建設醫療衛生體系
措施:
支持城鎮職工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加大財政補助力度,截至2017年年底,參保職工達到1165.57萬人。建立健全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財政補助的繳費模式,年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90元,全省參保人數達到9209.23萬人。
支持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2017年我省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制定出臺城鄉困難群眾大病補充保險制度,初步建立了緩解農民因病返貧的制度機制。
支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提高到55元,服務項目達到15類57項;全省病床總數55.9萬張,比1978年增長448.03%;年接診量110余萬人次,居民衛生服務需求逐步得到滿足,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
措施:
推進養老制度改革。建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財政補助力度不斷加大,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由2007年的920元提高到2018年的2625元。我省自2009年全面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11年農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合并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省參保率達到98.7%,參保和領取待遇人數位居全國第一。
完善失業保險制度。自1986年失業保險制度建立以來,參保人數大幅度增加到2017年的798.64萬人,基金保障能力大幅增強。
健全完善城鄉救助體系。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2017年的不低于430元/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2017年的不低于3210元/年。
著力解決就業問題。2017年,出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財政政策20條,設立投資規模為100億元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基金,有力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
●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不斷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極大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
措施:
實施惠農補貼政策。改革開放初期,為支持農業生產,財政對農藥、化肥、農機等生產企業實行價格補貼,2004年實施了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等惠農補貼政策。2015年將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累計籌措資金19.28億元,扶持1396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2.6萬人。2017年至2018年,籌措3.18億元支持2個國家級試點和8個省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建設現代農業強省。成功爭取成為國家“優質糧食工程”首批試點省份,支持產后服務體系、質量監測體系和中國好糧油建設。通過支持“四優四化”實施重大技術推廣項目、對優良品種給予獎勵、建設15個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實現“四優四化”農產品保險保費補貼、超賠補貼的全面保障。
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18.4億元,指導全省53個貧困縣統籌整合涉農資金369.4億元,推廣“政融?!碑a業扶貧項目,推出小額信貸扶貧“盧氏模式”,建立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實現扶貧資金全流程在線監控,累計實現了577.7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促進生態環境改善
河南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特別是近年來圍繞打好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財政節能環保支出由2007年的49.8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43.33億元,年均增長17.17%。
措施:
累計安排財政補助資金232.11億元,支持61998輛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成功爭取鄭州、洛陽等8個城市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開封、信陽兩個城市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范圍。支持工業綠色化改造,對重大節能、節水、清潔生產和基礎工藝綠色化改造的示范項目,支持市縣加強生態保護。
●加大住房保障支持力度
措施:
安居才能樂業。自2007年以來,省級財政累計籌措住房保障資金1383億元,以支持公租房廉租房建設、發放廉租房租賃補貼、改造棚戶區為重點,支持構建起分層次、多渠道、成系統、覆蓋城鄉的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改善了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同時,研究制定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財政政策,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融資計劃,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449.41萬套?;I集資金126.28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46.08萬戶,有效保障了農村地區危房戶基本住房安全。
5
推進實施績效管理,提升財政資金政策效益
改革開放40年來,河南財政加強與金融、產業等政策的協調,改變預算資金分配的固化格局,著力促進資源科學配置,提高財政政策實施效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開展預算績效管理。2005年,河南省績效評價試點全面啟動,省市兩級都選擇了支出項目進行績效評價試點。2010年以來,我省全面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點,研究制定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建立了第三方參與績效管理機制和預算安排與資金使用效果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聚焦農村發展、社會公平、公共文化建設等涉及民生、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領域,開展重點項目的績效評價,實現績效評價工作新突破。近期,按照國務院安排部署,省財政積極構建“1+N”政策制度體系,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供支撐。
●盤活用好財政存量資金。建立結轉資金與預算安排掛鉤機制,著力解決財政資金沉淀浪費現象,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2014—2017年省財政共收回資金190.1億元,統籌用于民生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亟須支出。
●加強財政投資評審。財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2001—2017年全省財政評審機構共評審項目累計311533個,送審投資17869.68億元,審減2855億元,審減率15.98%。
●深入開展國庫現金管理。在確保國庫資金安全完整和財政支出需要的前提下,2013—2017年共實施1043.4億元國庫現金管理運作,累計實現利息收入10.08億元,提高了省級國庫現金收益,也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投放力度。
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糧食自給率不足24%。福建省糧儲局黨組書記孫建平說,福建與山東、河南等10個糧食主產省份建立了政府間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協作關系,先后從協作省份調入糧食9000多萬噸。
3名處級干部被審查調查,2名處級干部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曝光3起漠視侵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典型案例、3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案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翻開農作物育種領域論文數量排行榜,中國連年穩居榜首,超過美國、日本等國家,占全世界的20%。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和品種:袁隆平和超級雜交水稻、李振聲和遠緣雜交小麥、李登海和緊湊型雜交玉米……
最近筆者在汝南縣老君廟鎮老胡莊村張灣六組采訪時,發現貧困戶王天喜正在家中寫年終總結?!薄 ∝毨敉跆煜驳募彝ナ杖胫鹉暝黾?,2016年,他家的人均純收入就達到2422元;2017年,又翻了一番,人均純收入達到3442元;2018年又實現了新的突破,全家人均純收入達到4399元。
1978年,中國做出了決定國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小崗村人摁下紅手印二十幾天后,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改革的出發點正是改變生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