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10:30 來源:經濟日報
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領域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政府與市場關系取得重大突破,市場逐漸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財稅體制改革帶動現代財政制度加快建立;金融改革不斷推進,匯率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取得重要突破;土地制度改革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也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區域協調發展,有效解決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國企改革深入推進,企業內生活力動力不斷增強;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越扎越牢……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動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引領中國經濟實現歷史性飛躍。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新時代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就是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跨越。
走過40年,我們從未如此自豪。
邁向新征程,我們更加自信堅定。
土地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揮土地制度特有優勢,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從最初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到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再到近年來的農村“三塊地”試點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始終與改革開放一路同行。
在農村,從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順應了農民保留承包權、流轉經營權的意愿。在城市,從收取城鎮土地使用費到探索土地有償出讓,從商業用地“招拍掛”到工業和經營性用地全面實行“招拍掛”,助推了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城鄉融合發展思路,“三塊地”改革在33個試點地區進行,將于今年底收官。橫亙在城鄉土地之間的鴻溝正逐步縮小,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制度性成果正在形成。 (喬金亮)
國資國企
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企業內生活力動力不斷增強,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日趨優化,整體發展質量顯著提升,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新時代,需要新擔當新作為。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國有企業強基鑄魂,砥礪奮進,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做強做優做大,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周 雷)
開放型經濟體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經歷了不斷走向深入的過程。
從最初的“特區”戰略,到沿海開放城市戰略、沿海經濟開放區,再到各種產業園區、保稅區的發展,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港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在擴大開放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提升,也逐漸從全球經濟和國際規則的接受者、跟隨者向參與者、建設者角色轉變。
40年來,擴大開放的進程不僅為中國自身的繁榮富強提供了巨大動力,中國巨大的生產力水平和市場規模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壓艙石。
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需通過進一步努力去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馮其予)
財稅改革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改革開放以來,財稅體制改革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軍,經歷了從統收統支到包干制,再到分稅制3個階段。特別是1994年實施的稅收制度和分稅制改革,是我國財政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黨的十八大以來,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取得重要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強調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并明確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主要任務。
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落實好黨中央確立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重大部署,更好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曾金華)
利率匯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匯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
1996年至今,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歷時20余年。作為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率市場化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從放開貨幣市場利率管制開始,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漸進式推進,到2015年我國利率管制基本放開,標志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994年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從匯率并軌到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銀行基本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2015年“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 (陳果靜)
區域協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統籌推進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發展戰略,引領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
40年間,各區域經濟總量均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重點實施了“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以三大戰略為引領,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隨著三大戰略深入推進,資源空間配置加速優化升級,區域經濟增長新引擎快速形成,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進一步顯現。 (林火燦)
簡政放權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對如何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也不斷深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放管服”改革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場取向改革的大思路一脈相承,是“放開搞活”歷史經驗的延續和發展,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實踐的重要內容,是一場重塑政府和市場關系、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革命。
“放管服”改革讓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形成了合力,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強了內生動力、釋放了內需潛力,為人民群眾辦事創業提供了便利,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熊 麗)
社會保障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由城鎮職工的“單位保障”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的根本性轉變,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從保障基本權益做起,不斷拓展保障項目,推動實現城鄉統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與發展階段和財力水平相適應。針對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偏低、撫養比逐步降低、收支矛盾日漸突出等問題,我國加強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頂層設計,把握改革時機和時間節點,有秩序、有步驟地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完善。 (韓秉志)
就業創業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基本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現了勞動就業制度由“統包統配”向市場化導向轉變,就業總量持續增長,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政策與就業服務體系日趨豐富完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就業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就業方針不斷與時俱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就業方針,到上世紀90年代“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時代就業方針,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 (韓秉志)
生態文明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面臨人口、資源與發展之間的巨大矛盾,如何尋求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特色之路,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現實起點。
從改革開放之初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進入21世紀又把節約資源確立為基本國策,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保護始終貫穿于改革開放的進程之中。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國際研究人士指出,中國推動綠色發展革命,其歷史意義將不亞于工業革命。這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新路,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發展模式。
(曹紅艷)
(圖源:中國日報) 2020年“雙11”,中國快遞訂單上演新版“速度與激情”。未來,隨著中國市場越發壯大,中國快遞物流業將源源不斷釋放發展潛能,更有效率推動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加速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進博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不可否認,第三屆進博會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中國通過進博會再次展現出了中國高度開放和希望尋求對外合作的決心。
他們告訴總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及時有力到位,要不此次疫情期間“很難挺過來”。離開公司前,李克強對三全公司員工寄語道,你們在做食品行業,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爭取美味第一,三個全是第一。
從銀行結售匯數據看,前三季度,按美元計價,銀行結匯14663億美元,售匯13901億美元,結售匯順差762億美元;按人民幣計價,銀行結匯10.25萬億元,售匯9.71萬億元,結售匯順差5357億元。前三季度衡量購匯意愿的售匯率有所下降,企業境內和跨境的外匯融資意愿總體穩中有升,衡量結匯意愿的結匯率總體穩定,市場主體持匯意愿理性。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GDP為72278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0.7%,上半年為下降1.6%,累計增速年內首次實現由負轉正。最后,居民可支配收入由負轉正,彰顯良好發展態勢。
“全球多數地方仍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掙扎,中國再一次證明了在有力控制住疫情后,是可能實現快速經濟恢復的。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當天發布的數據,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達到4.9%;總體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0.7%,增速由負轉正,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
2020年10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發達經濟體經濟將萎縮5.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萎縮3.3%。中國作為重要貢獻者,幫助全球貿易自6月份起復蘇,也就是說中國經濟正在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火車頭。
GDP增速轉正、投資增速轉正等等一系列“轉正”構成了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之一,今年兩屆廣交會“云”上舉行,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兩屆廣交會讓海內外2.6萬家中外客商足不出戶下訂單、做生意。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疫情大考下今年中國經濟已實現正增長,成績來之不易。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這堪為中國經濟穩定恢復的最強底氣。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疫情大考下今年中國經濟已實現正增長,成績來之不易。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這堪為中國經濟穩定恢復的最強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