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19:39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每一個春天的故事,都從土地解凍開始。四十年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農民與腳下土地的關系,中國農民有了空前多樣的新選擇。他們的每一次遠行和回歸,每一次就業和創業,就像落在紙面上的點和線,勾勒出了人生新軌跡,也重新描畫了中國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融合的新圖景。四十年,中國農業的改革發展史,也就是農民創造性盡情釋放的歷史。
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 激發鄉鎮活力
萬向集團的前身是一家鄉鎮企業,它的創始人是出身農村的魯冠球。1944年魯冠球出生在浙江錢塘江畔,一直不甘心捆在土地上受窮。1969年,中央鼓勵公社開辦農機廠。當時,24歲的魯冠球以4000元家當,帶領著6個農民,創辦了寧圍人民公社農機修配廠。
改革開放后,1984年,社隊企業更名為鄉鎮企業,農村二三產業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鄉鎮企業是繼家庭聯產承包之后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
從1982到1986年,中央連續通過一號文件鼓勵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進入了爆發式增長時期。隨著農村工業的悄然壯大,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中國出現了“珠江模式”“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三種不同特點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華西村的吳仁寶和萬向的魯冠球是中國鄉鎮企業最耀眼的“雙子星”。
1987年,全國鄉鎮企業產值達到4700多億元,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鄉鎮企業吸納的農村勞動力超過8000萬人。改革開放像春雨澆灌干涸的大地,農民的創造力破土而出,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中國農民。
舉世罕見的“民工潮” 為中國經濟起飛提供充足動力
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允許農民進城提供各種勞務,為農民合法進城務工開了一個口子。1992年,中共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產生了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順乎自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像解凍后涓涓細流由鄉村匯入城市、由內地流向沿海,形成了舉世罕見的“民工潮”。
1996年,涌入城市的農民工超過8000萬人,2004年這個數字是1.2億, 2017年是2.86億。不斷涌入城市的農民工,為中國經濟起飛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壯大并更新了中國產業大軍。農民也在進城打工中改變了自己,張全收就在滾滾流動的民工潮中,把自己從農民變成了創業者。
融入城市的鄉村年輕人 城市成為新主場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坐在家里完成生活必需品的采購成為常態。快遞業應運而生,快遞員成了隨處可見的職業。2018年,涌入一二線城市的從業大軍中,快遞員達到了300萬人。
陳亞康來自河南商丘農村,是生鮮商品快遞員。每天清晨6點,就準時等待著來自倉庫的貨物,最后一公里的把控,將由他站點的其他配送人員共同完成。上世紀九十年代,陳亞康的父親來到上海打拼,陳亞康初中畢業后,便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了上海,作為新生代農民工,陳亞康這代人對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
如今,陳亞康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均由公司繳納,每個月還有上萬元的收入,在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借助貸款逐步在城里安家落戶。陳亞康說,以前買車買房很遙遠的夢想,最近這兩年也實現了,非常開心。
今天的城市,比幾十年前有著更大的包容性,它張開雙臂歡迎來自鄉村的年輕人,城市也成了他們的主場。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張紅宇表示,到了2017年,中國農民總量還有5億多,有2.1億在農業內部就業,2.86億在農業外部就業。1978年,在整個勞動力構成中,農業勞動力占比是70.5%,到了2017年下降了27%,一年下降一個百分點,這個數據很漂亮。
回鄉創業的新農人 致富帶頭的新榜樣
為了積極發展現代農業,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采取各類政策,鼓勵外出務工勞動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這成為了農民從外出到回流的一個轉折點,一些在城市完成了經驗和技術積累的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抓住機遇,開始返鄉創業,他們被稱為“新農人”。
2013年,學業有成的鄧武杰放棄百萬年薪,從廣東回到家鄉湖南創業。鄧武杰決定用電商幫農戶打開銷路,最大的困難卻是轉變農戶的思維方式。為了扭轉觀念,鄧武杰帶領團隊到木洞村蹲守三個月,走訪農戶,免費培訓農戶。2016年,木洞村的農戶平均增收3000元,這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收入
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發展,2017年,從城市回到農村的人數達到9000萬,其中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達740萬。愛農村、懂農業、會經營的新農人不斷增長,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農民成為了當今中國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民從離鄉到返鄉,從農村人到城市人,從就業到創業,億萬中國農民越來越有意識地尋找時代機遇,越來越頻繁地改變生活方式。農民是遍布中國大地的像素,每一個像素的變化,都在描繪著新時代的美好畫卷。
英國保誠集團首席執行官韋立思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中國的成功故事充滿活力,他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采取的有針對性的舉措,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韋立思說,“我們致力于在這些充滿活力的成功故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把手工程”。從方案藍圖的設計到最終具體實踐,離不開國家各級部門和相關人員的助力和支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體部署、全力推動下,改革突破之大、進展之快,令人矚目。必須清楚,改革落地生根,藍圖變為現實,關鍵就在于“一把手抓,抓一把手”。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編輯祖拜爾·庫雷希表示,中國成功的減貧成果令巴基斯坦政府感到欽佩,總理伊姆蘭·汗一直在學習中國的減貧經驗,希望以此讓更多巴基斯坦人過上富裕的生活。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1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發展作出解讀。
?發展為上,改革當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讓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涌流。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霜,浦東在一片農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新征程、新方位、新使命,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曇花一現的63式單兵攜行具曾是我軍“戰術背心”的雛形,但隨著63式自動步槍的撤裝消失。未來單兵攜行具必然是士兵綜合作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材料、智能化技術和外骨骼等高技術元素將助力單兵裝具的發展。憑借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綜合國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我國單兵攜行具的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用中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中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這里是上海浦東。克羅地亞駐華大使達里歐·米海林:我很喜歡上海,看著上海的浦東,我覺得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