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16:27 來源:中國日報網
為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方位展示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拍攝的8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12月11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20點檔播出。全片共分八集,分別為《歷史之約》《關鍵抉擇》《偉大跨越》《力量之源》《立國之本》《興國之魂》《大國之盾》《共同命運》。該片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以風云激蕩的感人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揭示了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一經播出,起到鼓舞人、感動人、教育人的電視公開課,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一、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揭示改革開放是民族復興必由之路
該片以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主題,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以風云激蕩的感人故事,如小崗村18村民為了吃飽飯秘密在大包干協議上按的紅手印故事、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大討論的故事,如寧江機床廠1979年6月25日開創了國企第一次在《人民日報》刊登了產品廣告的故事,如袁庚在深圳蛇口開辟經濟特區的故事,如2000多萬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故事,如溫州全中國第一個領取執照的個體戶章華妹的故事……等等,故事中的人物既是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也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開啟第二次革命,代表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新起點,代表一部偉大史詩的新篇章。各項改革由淺入深,催生出中國大地的深刻變遷,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逐漸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畫卷,一幕幕漸次開啟。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更加注重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各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片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是由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響亮回答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民族復興、國家富強,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二、不回避矛盾,直面歷史,生動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
該片直面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農業已經實現現代化、“亞洲四小龍”迅速崛起,新加坡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是3000多美元,而中國只有不足200美元,中國和國外的差距在擴大,涉及中國“球籍”的問題;該片直面“兩個凡是”造成的思想僵化問題;該片直面“姓資還是姓社”的質疑一直在拷問改革前行的政治和政策問題;該片直面物價大震蕩、國企職工下崗等改革陣痛等問題;直面大洪水和大地震帶來嚴重自然災害考驗的問題;還直面東西部差距大、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不公平、醫療看病難、看病貴、個別政府部門效率低、一些官員腐敗現象一度猖獗等百姓深惡痛覺的現實問題;還直面中美貿易戰等緊迫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等問題,面對國內外各種各樣一系列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深刻作答時代之問。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條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認識。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引領著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互激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迎來新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實現了偉大跨越!
三、從小切口入手,既深接地氣,又具有國際視野,用故事反映人民獲得感幸福感。
該片從百姓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小切口入手,引出時代變革的大主題。如第二集從一只面包說起,1974年,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出國訪問,回來時帶的禮物,就是100個法式牛角面包,對那時候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不要說法式面包,就是白面饅頭,也是金貴的。從而引出了讓全世界1/4的人口不再匱乏食物,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甚至被世界判斷為中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歷史已經證明: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減貧進程,實現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中國特色的減貧開發之路正在創造奇跡。該片用“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典型故事,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如十八洞村45歲的村民施全友,過去因為窮找不到對象,五年后,生活好了,討了一個新媳婦,成為精準扶貧實施以來村里第一個成親的大齡單身漢。溫州個體“八大王”在“嚴厲打擊投機倒把”的罪名下,嚇得他們先后逃亡,后來被平反,戴上個體勞動者光榮的大紅花。呼格吉勒圖、念斌、陳滿、聶樹斌,超過30件重大冤假錯案得到糾正。戶籍制度改革讓超過1395萬人甩掉了“黑戶”的帽子,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戶口。鄭州市管城區村民陰鐵松的父親不久前患膽結石住院,做手術治療。總共花費一萬九千多塊錢,醫保報銷了一萬五千多,自己只花了四千多塊錢。目前,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13.5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隨著國家財政實力的提高,保障網越織越密,醫保人均補助標準比2012年提高了近一倍,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0%以上。該片站在國際視野,通過采訪諸多外國政要和學者,客觀評價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偉大成就,“人類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實現如此快的發展——消除貧困、普及教育、支持平等發展、推動技術創新,并且是以更加包容的方式向前發展。”聯合國前要員和多國政府要員如是評價。中國消除貧困為世界消除貧困提供了樣板,中國的經濟飛躍、科技進步、一帶一路倡議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構想的確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遠影響,將造福人類。
這部政論專題片思想性強,匯聚了當代理論和學術研究最新成果,立意深遠,大氣磅礴,制作精良,鏡頭語言富有感染力和藝術性,成為近年來政論片創作的精品。該片的播出,必將進一步增強人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信心決心。將進一步鼓舞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王永利)
英國保誠集團首席執行官韋立思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中國的成功故事充滿活力,他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采取的有針對性的舉措,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韋立思說,“我們致力于在這些充滿活力的成功故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把手工程”。從方案藍圖的設計到最終具體實踐,離不開國家各級部門和相關人員的助力和支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體部署、全力推動下,改革突破之大、進展之快,令人矚目。必須清楚,改革落地生根,藍圖變為現實,關鍵就在于“一把手抓,抓一把手”。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編輯祖拜爾·庫雷希表示,中國成功的減貧成果令巴基斯坦政府感到欽佩,總理伊姆蘭·汗一直在學習中國的減貧經驗,希望以此讓更多巴基斯坦人過上富裕的生活。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1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發展作出解讀。
?發展為上,改革當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讓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涌流。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霜,浦東在一片農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新征程、新方位、新使命,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曇花一現的63式單兵攜行具曾是我軍“戰術背心”的雛形,但隨著63式自動步槍的撤裝消失。未來單兵攜行具必然是士兵綜合作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材料、智能化技術和外骨骼等高技術元素將助力單兵裝具的發展。憑借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綜合國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我國單兵攜行具的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用中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中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這里是上海浦東。克羅地亞駐華大使達里歐·米海林:我很喜歡上海,看著上海的浦東,我覺得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