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08:3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再出發,滿載最美的憧憬
——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引發熱議
“出發,中國人又踏上新的征程;出發,滿載著幸福、信心和最美的憧憬。”隨著最后一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與觀眾見面,18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完畢,無數觀眾在電視機前、在電腦上、在手機上,重溫那充滿光榮與夢想的輝煌歷程,回望四十年的家國記憶,心潮澎湃,熱淚盈眶。“我們祖孫三代都是中國建筑人,雖然因為工作不能在一起,但每天晚上準時收看《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成了我們共同的‘家庭作業’。紀錄片中的很多大國工程都有祖父和父親建設的身影,而我現在也參與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建’證改革開放,‘筑’福國家發展,是我們建筑人不變的初心,也是我們祖祖輩輩歷代傳承的家訓。”中建二局北京分公司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項目黨支部副書記張敬宜的話,或可代表眾多忠實觀眾的心聲。
四十年歲月如歌
物換星移,歲月如歌,一個人的40年,也許一代青年成白頭,但對一個國家來說,40年仿佛彈指一揮間。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副主任趙剛印感觸極深。“紀錄片對波瀾壯闊的40年歷程進行了全景式回顧,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首首難忘的歌曲,勾起了回憶,產生了共鳴,引發了深思,讓人們記住40年崢嶸歲月,感悟到改革者們奮斗的艱辛。改革開放40年,不僅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而且培育和塑造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向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致敬,最好的致敬是繼承和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為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精神動力。”
紀錄片中娓娓道來的故事,讓相聚在一起觀看紀錄片的福建省莆田市老年大學近百位學員十分動容。“改革開放40年,我們既是經歷者又是建設者,親身感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莆田市老年大學學員蘇柔蘭說。而作為一位在高校工作的80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團委副書記劉偉對第八集《知識改變命運》看得格外仔細。“身在高校,每天和學生朝夕相處,看到他們會不由得和上大學時的自己做比較,真心感慨這些年輕人比我們當時的見識更廣,能力更強,知識更深,鍛煉更多了。隨著國家高等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我們的人才儲備也會越來越多,中國在趕超的道路上就會走得更快、更遠、更穩。”
“我1994年大學畢業后參與和見證了國家多項重點工程建設,對紀錄片的許多情景深有體會。”中鐵十七局集團一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秦志斌的話語充滿了建設者的自豪。“我們中國鐵建的前身是鐵道兵,1984年伴隨改革開放的大潮,脫下軍裝走入市場,逐漸發展成為國家建設的主力軍,‘逢山鑿路,遇水架橋’。就拿鐵路大提速為例,從6次大提速到高鐵時代,從原來的綠皮車到空調車再到現在的‘和諧號’‘復興號’,中國鐵路實現一次次華麗蛻變。我趕上了這個好時代,心中滿滿的是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部老少皆宜的優秀紀錄片
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反映四十年宏偉歷史進程的影視藝術作品很多,而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有著特別的吸引力。107個改革開放的故事,《愛拼才會贏》《我的中國心》等耳熟能詳的歌曲,恢復高考、女排奪冠等國人心底最為深刻的時代記憶,都使人們產生了強烈共鳴。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兼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張延利指出,該紀錄片體現了政論題材紀錄片的創新和探索。“該片通過一個個短小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故事,使電視觀眾能像追電視劇一樣,一集集看下去,老少皆宜。其題目也突破了以往政論題材紀錄片的傳統格調,如‘我們一起走過’這樣的陳述式標題,直接拉近了觀眾和該片的距離,讓每一個觀眾都有了回憶自己童年、青年乃至中年時代的體會,引起強烈共鳴。”
廣東省品牌研究會研究員羅繁明也對該紀錄片在呈現方式上的創新表示肯定。“比如第11集《百花齊放春滿園》記錄40年來中國人民文化生活變遷的縮影,一改過去解說詞容易正面說教的方式,從老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和專業文藝工作者敢于創新的生活片斷取材,將觀眾帶入這個紅紅火火的年代。”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講師邵聲也對這一集印象深刻:“這一集通過作家莫言、歌唱家李谷一等人的經歷,以及烏蘭牧騎、浙江麗水鄉村春晚等故事,為我們再現了40年來文化領域的變化和成就。”作為一位生長于沿海地區的80后,邵聲說,自己經歷了從電視到電腦、從磁帶到MP3、從紙質書到電子書的文化變遷,“正是這些變化極大豐富了我的精神,滋養了我的內心,指引了我的人生。”
“這部紀錄片宏觀上大氣磅礴,細微處動人心魄,堪稱為改革開放寫史、為偉大時代謳歌。它不僅引起了我們的共同回憶,也讓我們共同思索。”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鄭智斌教授如是感慨。
青春不散場,奮斗正當時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0年改革實踐,我們更直觀、更深刻地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科學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政教育中心副主任楊波從紀錄片中讀到了何為“初心”。“40年滄桑巨變,改變的是貧窮的面貌,不變的是對理想的追求,改變的是落后的生產力,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軍工院校的一員,楊波說,“我看到了我國國防裝備的自主化水平提升,看到了一個個大國重器的誕生、列裝,變化的是技術、本領,不變的是堅守國門、守護人民的意志與雄心。”
“它打開了不同年齡中國人的40年集體記憶,將進一步激發所有中國人支持改革、踐行改革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大連話劇團團長于偉說,自己既是文化繁榮的親歷者,也是受益者。“我們將不斷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藝術作品,服務人民,回報時代,將藝術理想融入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南昌市東湖區豫章小學校長王玉燕從紀錄片中看到自己的老鄉、同行江西教師支月英的故事,感到親切與自豪。“這部紀錄片里講述的人和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貼近我們,所以打動我們。我也要釘在改革開放最需要的崗位,為中國教育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紀錄片收官,而思考仍在延續,再出發的信念更加堅定。“歲月不惑,春秋正隆。時下的中國正在經歷著的,也許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青春不散場,奮斗正當時,站立在新時代的潮頭,唯有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努力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趙剛印如是說。
(光明日報記者 付小悅、吳春燕、胡曉軍、俞海萍、吳琳、姚曉丹、李蕾、邱玥、溫源、訾謙)
英國保誠集團首席執行官韋立思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中國的成功故事充滿活力,他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采取的有針對性的舉措,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韋立思說,“我們致力于在這些充滿活力的成功故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把手工程”。從方案藍圖的設計到最終具體實踐,離不開國家各級部門和相關人員的助力和支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體部署、全力推動下,改革突破之大、進展之快,令人矚目。必須清楚,改革落地生根,藍圖變為現實,關鍵就在于“一把手抓,抓一把手”。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編輯祖拜爾·庫雷希表示,中國成功的減貧成果令巴基斯坦政府感到欽佩,總理伊姆蘭·汗一直在學習中國的減貧經驗,希望以此讓更多巴基斯坦人過上富裕的生活。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1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發展作出解讀。
?發展為上,改革當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讓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涌流。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霜,浦東在一片農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新征程、新方位、新使命,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曇花一現的63式單兵攜行具曾是我軍“戰術背心”的雛形,但隨著63式自動步槍的撤裝消失。未來單兵攜行具必然是士兵綜合作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材料、智能化技術和外骨骼等高技術元素將助力單兵裝具的發展。憑借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綜合國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我國單兵攜行具的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用中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中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這里是上海浦東。克羅地亞駐華大使達里歐·米海林:我很喜歡上海,看著上海的浦東,我覺得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