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10:44 來源:人民網
11月27日,“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系列微視頻之《文脈流芳 家國天下——書院精神》正式發布。
中國書院制度起源于唐,興于北宋,歷經千年興衰沉浮而生生不息,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書院以其獨特的教育模式、深沉的文化內涵、濃厚的人文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后世學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至今。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系列微視頻共七部,從不同視角講述中國書院背后的家國情懷、歷史傳承、人文薈萃、創新發展,彰顯中國書院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道路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脈流芳 家國天下——書院精神》綜合介紹了中國書院的歷史背景、發展脈絡,以及其在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展現出中國書院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家國天下的責任擔當。
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
12日下午,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古城,看商鋪、問物價,同當地群眾親切交流,了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復商復市等情況。歷史文化保護作為留住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舉措,對特色城市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潮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愛這個城市,呵護好她,建設好她。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就是守護中華民族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和未來的希望,就是保存薪火相傳的中華文脈,就是守望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記者熊麗)“十三五”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黃河落天,潤澤河洛;千年古都,洛水之陽。下一步,我們將樹牢問題導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10月8日消息,住建部發布《關于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項目和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有關問題的通報》,全文如下:湖北省荊州市在古城歷史城區范圍內建設的巨型關公雕像,高達57.3米,違反了經批準的《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有關規定,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
談到中秋節起源和月餅文化,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張勃介紹,中秋節形成大約在唐代,月餅的出現則在明朝前后。網友“@云舒”點贊:“中秋國慶雙節相逢,家國團圓情意交織;感受文化與科技融合魅力,祝福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近日,本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名單公布,共有315棟(座)建筑入選。歷史建筑植根于時光脈絡,又深嵌入當代生活,其保護利用牽涉方方面面,考驗著城市的治理能力。保護利用好歷史建筑,打造古今交融、東方風韻的城市風貌,是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質的必然之舉。
悠悠涪江,蹁躚渡船行至城下,蕩起一層漣漪;扎龍鋪里,竹篾彩紙上下翻飛,舞出一片風韻;銅梁堅持把保護傳承與開發建設相結合、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相結合、環境治理與景區管理相結合,扎實推進安居古城保護開發工作。
8月20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公開招募新聞發布會,重點介紹叢書公開招募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