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16:25 來源:經濟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享受到的改革發展成果越來越多。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將改革進行到底,就要不忘改革開放初心,始終牢記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就是為了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人民富裕起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最廣泛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人民中汲取智慧,凝聚起強大合力,從而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改革,譜寫了改革新篇章。
在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處處體現著“人民至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續統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總結歸納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可以說,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難以取得成功;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和越不過去的坎。
圍繞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將改革推深做實
改革開放雖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在新時代不斷將改革推深做實,就要堅定不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里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全面深化改革要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針對性地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決改、馬上改;對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的緊要問題,科學統籌、優先解決。總之,要把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來抓。
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空前高漲,充分顯示了強大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在新時代,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在此過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改革任務越繁重,就越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張。
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標準檢驗改革成效。改革效果怎么樣,需要建立科學評價機制進行全面評估。特別是要把改革舉措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看改革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要及時深入了解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近幾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重大改革舉措,深受群眾歡迎,今后要進一步完善改革落實機制,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 (作者: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胡 楊)
這是一趟知青專列,不滿16歲的習近平坐在上面。輾轉幾天后,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他將在這里度過七年知青歲月。當時,知青們能吃到蒸玉米團子、高粱米團子,而老鄉們大多時候只能吃糠窩窩。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孫守剛、李亞、甘榮坤、孔昌生、穆為民、徐立毅、徐元鴻、趙素萍、王保存、張維寧、喬新江、戴柏華、王新偉、劉玉江、王戰營、錢國玉、龔立群、高體健、謝玉安、顧雪飛、岳中明、習曉軍等在鄭州或當地參加了植樹活動。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群眾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你我對品質生活的向往,也是“十四五”規劃著力擘畫的方向。
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建議》提出了“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的目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彰顯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增福祉,彰顯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12月3日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點擊查看專題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只有大力提高發展質量,才能解決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2月4日,省長尹弘在洛陽出席2020年全省四水同治工作推進會議,并對做好當前全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他強調,各地各部門必須清醒看到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面臨的形勢,堅持標本兼治,突出抓好四個“嚴控”,確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
新發展理念是相互貫通、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層面的。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提高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