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17:35 來源:央廣網
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場偉大的歷史變革改變了中國,也影響著世界。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社會、文化等多領域的突破,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從國門徐徐打開到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從融入世界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波瀾壯闊。
改革開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遠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的改革定力、理論創新、制度建設、實踐方略都進入了新境界。從更高起點系統性謀劃改革開放,世界必將迎來一個讓人刮目相看的中國。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之聲從12日起推出廣播政論片《奇跡》,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發展的重要節點,總結改革開放偉大歷程中的理論探索、實踐經驗,求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方法路徑。今天推出總論篇:《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央廣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記者吳喆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77年12月10日,已經插隊四年的錢穎一走進了北京市密云縣塘子中學的高考考場。當年高考,四門課總分400分,錢穎一以360多分的高分考上了清華大學數學專業,和數學家華羅庚的女兒、丁石孫的兒子成了同班同學。
錢穎一說:“我們這一代人就是高考改變命運。沒有高考的改革,不可能有后面人才的出現,也不可能有國際交往。”
1977年7月,鄧小平正式復出,主動要求主管教育和科技;恢復高考和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傳遞出尊重知識,追求真理的訊號;經濟建設、社會各項事業和外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和發展,但平反冤假錯案、撥亂反正受到“兩個凡是”方針的限制,指導思想不糾正,黨和國家的工作難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1977年冬,在中央黨校學習的800名中高級干部討論文化大革命等黨的歷史問題,1978年3月,寫出了論述真理標準問題的文章初稿。
幾乎與此同時,圍繞《光明日報》的一篇約稿,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也把他關于“國家往何處去”的思考落到了紙上。胡福明說:“中國已經到了一個偉大歷史的轉折關頭。我唯一能用的就是這支筆,用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道理去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解釋真理、修正錯誤,實事求是、解放思想。”
文章經過中央黨校同志們的修改,胡耀邦同志的兩次審讀,題目最終被確定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近6000字的文章,猶如投石激水,引發了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一場思想解放運動終成燎原之勢。時任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組成員沈寶祥表示:“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經過這么一場災難,反面教育如此之深,誰要阻擋歷史前進是不可能的,人民覺醒了。”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會議本來是要討論經濟工作的,會期一延再延,核心內容也發生了轉向。
“今天我主要講一個問題,就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是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題目叫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會前,很少動筆寫講話提綱的鄧小平在三頁16開白紙上寫下了400字左右的提綱,這篇講話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既是中央工作會議的總結,實際上也成為隨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只用了5天時間,卻是黨在政治、思想和組織路線上的重大轉折,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轉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轉到對外開放。
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的改革從安徽開始。上世紀70年代,安徽是農業大省,也是貧困省,萬里到任安徽省委書記后,先是花三個多月時間深入調研,從實際出發制定了新的農村經濟政策,極大推動了肥西縣山南公社包產到戶、鳳陽縣大包干、小崗村包干到戶等多種生產責任制的探索實踐。萬里曾回憶說:“1978年是大旱,我到肥西看看,那里山南包產到戶了,麥子長得很好。回來我就開會,我支持。(但是)包產到戶又違反黨的決議,又不符合憲法,怎么辦?我首先跟陳云同志商量,他說舉雙手贊成,以后我跟小平同志講,小平同志說不要爭論,你就這么干下去。”
1982年到1986年,連續五個中央一號文件,聯產承包責任制被逐步深化確認并在全國推開,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得到了劃時代的合理解決。
國內搞試點,國外學經驗。1978年春天,中共中央相繼派出代表團赴西歐、東歐考察,其中,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為團長赴西歐五國考察團最受世界矚目。考察團既看到了中國與世界巨大的差距,也看到了發展的機遇。谷牧說:“我到歐洲訪問后,得出個結論,哪一個發展快的國家都不是自力更生,完全靠自己慢慢來,都是要利用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于是轉了一圈以后,我堅決主張對外開放。”
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賦予特殊政策,按照市場取向進行改革探索。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革的重點從農村逐漸轉向城市。14個沿海港口城市相繼開放,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同時,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改革開放推動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的力量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
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改革開放得以深入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促進經濟發展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使命。40年來,9次三中全會的中心議題一以貫之,關鍵詞應時而變,折射出黨對于中國經濟現代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發展模式的認識在不斷發展,不斷深入,不斷成熟。經濟體制改革伴生著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一系列其他領域的改革。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表示:“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通過農村改革釋放了農村發展的潛力和鄉鎮企業崛起,解決了我們消費品供給短缺的問題;90年代實際上是我們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來實現了四大支柱產業的振興。新世紀第一個10年,我們通過發行國債、搞基礎設施建設,把高鐵網、高速公路網、信息公路網搞到世界第一;第二個10年正在進行,我們通過圍繞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調整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
改革和開放如輪之兩翼,相互協調促進。以改革促開放,從沿海先行開放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從初開國門到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從“走出去”到“引進來”,中國加速擁抱世界。中國入世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龍永圖認為,開放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國改革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處在一個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發展充分享受了改革紅利,而改革紅利又來自于開放紅利。
即便最大膽的預言家也不會想到這個古老的國家“史詩般的進步”。2010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
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的歷程。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并非一帆風順,改革開放的航程歷經千難萬險,改革開放的開拓從未停歇。
習近平: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一個歷史性節點就此銘刻。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3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習近平親任組長,基本每月召開一次深改小組會議,既審議改革方案,又提煉改革方法,為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制度利器。今年3月21日,深改小組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高位推進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設立亞投行、召開G20杭州峰會,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中國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迎來了新的歷史坐標。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破解主要矛盾。
鄭新立表示,這個主要矛盾集中體現在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和農村發展的不充分,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需要通過城鄉融合發展來實現鄉村振興,應當是改革的一個難點與突破口。
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產權保護制度,回應了億萬公眾“有恒產者有恒心”的期待;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促進了人口均衡發展;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人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努力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問題為導向、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持久戰,注定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變革。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新時代就是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習近平: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召開,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在開幕式致辭中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習近平: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
英國保誠集團首席執行官韋立思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中國的成功故事充滿活力,他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采取的有針對性的舉措,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韋立思說,“我們致力于在這些充滿活力的成功故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把手工程”。從方案藍圖的設計到最終具體實踐,離不開國家各級部門和相關人員的助力和支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體部署、全力推動下,改革突破之大、進展之快,令人矚目。必須清楚,改革落地生根,藍圖變為現實,關鍵就在于“一把手抓,抓一把手”。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編輯祖拜爾·庫雷希表示,中國成功的減貧成果令巴基斯坦政府感到欽佩,總理伊姆蘭·汗一直在學習中國的減貧經驗,希望以此讓更多巴基斯坦人過上富裕的生活。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1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發展作出解讀。
?發展為上,改革當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讓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涌流。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霜,浦東在一片農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新征程、新方位、新使命,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曇花一現的63式單兵攜行具曾是我軍“戰術背心”的雛形,但隨著63式自動步槍的撤裝消失。未來單兵攜行具必然是士兵綜合作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材料、智能化技術和外骨骼等高技術元素將助力單兵裝具的發展。憑借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綜合國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我國單兵攜行具的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用中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中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這里是上海浦東。克羅地亞駐華大使達里歐·米海林:我很喜歡上海,看著上海的浦東,我覺得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