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1日10:13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記者 欒姍
1月20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新聞發布會,都有啥內容?一起來看看!
| 基本情況是啥?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市,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河南大運河主要指▼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包括洛河、汴河、衛河、會通河4個遺產段落,流經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9個省轄市和鞏義、滑縣、永城3個直管縣(市),核心區共包括40個縣(市、區),已探明的河道長度為686公里,遺產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隋唐大運河流經我省一半省轄市,沿線擁有世界文化遺產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9處,座落著鄭州、開封、洛陽、安陽四大古都和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目前,永濟渠(衛河)仍在發揮防洪灌溉和生態景觀作用;通濟渠洛河段仍是黃河重要支流。
| 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總體考慮
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要求,突出河南特色和地位,編制了《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為目的,以打造中原文化高地為擔當,著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培育“千年運河”文化品牌、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建設彰顯文化底蘊、綴連人文勝跡、承載生態涵養、縱貫中原大地的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
二是在戰略定位上,牢牢抓住文化這一核心,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統籌資源、環境、交通、產業等要素,提出把大運河河南段打造成為中華歷史文明核心展示區、旅游文化生態融合創新區、大運河文化開放合作先導區、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三是在規劃范圍上,《實施規劃》劃分了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核心區指大運河主河道流經的40個縣(市、區),拓展區指主河道流經的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9個省轄市除核心區之外的地域范圍,輻射區包含除核心區和拓展區之外的省域范圍。
四是在空間布局上,謀劃了“兩軸三極七片區”空間布局,“兩軸”是指依托隋唐大運河南北兩段運河,根據沿線城鎮歷史地位、文化資源等,打造沿通濟渠古都發展軸、沿永濟渠古城發展軸。“三極”是指發揮洛陽、開封、鄭州三大古都歷史資源富集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運河示范城市。“七片區”是指發揮沿線文化地理特征突出的優勢,推動形成資源要素分類集聚、錯位互補、特色鮮明、聯動發展的區域空間布局,通過打造通濟渠洛陽片區、通濟渠鄭州片區、通濟渠開封片區、通濟渠商丘片區、永濟渠焦新片區、永濟渠安鶴片區、大運河濮陽片區,構筑大運河實體與地域文化伴生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
五是在工作任務上,從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推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六大任務,并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河道水系治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一河攬千年文明”旅游精品、“運河+”融合新業態培育等方面謀劃了五大類專項工程。同時,圍繞《實施規劃》的主要任務,重點謀劃了璀璨文化帶十大工程、綠色生態帶十大工程、繽紛旅游帶十大工程項目。
六是在建設目標上,《實施規劃》實施期為2020-2035年,遠期展望到2050年,其中,到202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全面保護,大運河水量保證率進一步提高,實現適宜河段旅游通航,生態空間布局基本形成,河湖水質明顯改善,大運河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改善,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和大運河統一品牌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力爭實現鄭汴洛旅游通航和衛河主要點段旅游通航,“千年運河”文化旅游品牌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展望2050年,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全面提高,“千年運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譽中外,大運河宣傳展示中原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作用更加突出,一條盡覽華夏文明、彰顯中原文化的大運河以全新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意義?
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促進區域創新融合協調發展,深化國內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展示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重大意義。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隋唐大運河的源頭和核心區域,是大運河河道路線最長、流經古都最多、運河遺產最為豐富的省份,地處“一帶一路”、黃河與大運河空間重疊區域,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高質量打造大運河河南段,既是我省使命擔當,也是重大發展機遇。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被稱為“中國運河第一城”的江蘇揚州考察。當年6月,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北有瘦西湖,南有古三灣”,“運河長子”揚州城因水而興、緣水而發。作為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
大運河焦作段始于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興修的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是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昔日臭水溝蝶變為今天的幸福河,大沙河區域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靚麗水城的會客廳、公眾活動的大舞臺。
古河道、古村落、古碼頭、古城墻…… 一條寬闊的河流自南向北蜿蜒而去,這是近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媒體采訪團一行在大運河滑縣段河堤上所看到的風景。大運河滑縣段 大運河滑縣段是中國大運河永濟渠河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河道、古村落、古碼頭、古城墻…… 一條寬闊的河流自南向北蜿蜒而去,這是近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媒體采訪團一行在大運河滑縣段河堤上所看到的風景。大運河滑縣段 大運河滑縣段是中國大運河永濟渠河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蹺、旱船、戲曲、雜耍......近日,位于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沿岸的鶴壁市浚縣古城熱鬧非凡,各類民俗表演吸引著來來往往的人。浚縣泥咕咕 攝影 仝瑞勤 有著“中國民間泥塑第一村”之稱的浚縣楊玘屯村,曾是大運河流經的地方。
提起大運河浚縣段就不能不提黎陽倉,它見證了隋代運河漕運的歷史,也見證了隋滅唐興的滄桑變化。黎陽倉是隋朝的國倉之一,西瀕大運河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極為便利,戰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有“黎陽收,九州固”的說法。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翟嵩峰介紹說,1950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將《引黃灌溉工程計劃書》呈水利部轉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親批該工程。其中,黃河灘區王園線生態文化廊道、嘉應觀治黃興水文化園、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暨淤堤連臺等重大項目正在加速推進。
“我們還要傳承好黃河文化記憶,謀劃建設中國治黃文化博物館、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館,打造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窗口。馬蕭林說,目前應強化對黃河文化資源的梳理,廣泛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摸底、梳理工作,盡快建立權威的、動態的,涵蓋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的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庫。
近日,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申遺項目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標志著萬里茶道跨國申遺進入了關鍵性環節,其中,河南有10處遺產點位列其中。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遺產點共有22處,其中河南段有4處,分別為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和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