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09:27 來源:國際在線河南頻道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道:高蹺、旱船、戲曲、雜耍......近日,位于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沿岸的鶴壁市??h古城熱鬧非凡,各類民俗表演吸引著來來往往的人。古城西大街兩側的許多店鋪仍保留著舊時風貌,門楣上懸掛的匾額在古色古香中滲透出歷史文化的風韻,一處處遺存中蘊藏的歷史痕跡,都述說著大運河??h段昔日的繁盛與輝煌。
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h與大運河結緣的歷史已有千年之久。浚縣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積2.5平方公里,城內街區結構布局保存完好,以鐘鼓樓(文治閣)為中心,有東西南北4條主街、8條小街、36條小巷。城內蘊藏著豐富的運河文化歷史和大量文化遺產,古城墻、縣衙、子貢祠、世襲翰林府、北街土圓糧倉等文物古跡見證了古城昔日風采和繁榮歷史。
??h古城緊濱衛河,城周開挖護城河,引衛河水入護城河繞城一周回歸衛河。衛河,漢稱白溝,隋稱永濟渠,宋曰御河,明稱衛漕。清朝時,因該河發源于春秋衛地、終止于天津衛,取其首末兩端的“衛”字名曰“衛河”,一直沿用至今。
衛河??h段呈西南—東北走向從縣境穿越而過,現有約71公里運河河道,隋唐時期是大運河永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宋、元、明、清歷代不斷的整修維護而持續發揮著漕運、通航、灌溉、調蓄洪水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航約1800年,且至今仍發揮著多方面的水利作用,是一條“活著的遺產運河”。衛河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態,保留了運河歷史時期的原有風貌,基本沒有經過大規模的裁彎取直和航道升級改造,是中國古代運河的典型代表。2014年6月22日,衛河(永濟渠)??h段作為中國大運河31個遺產區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h段(衛河)歷史遺存豐富、多樣,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不僅包括原生態的河道本體、枋城堰遺址、云溪橋、黎陽倉遺址、??h北街土圓糧倉等遺存,還包括依托運河發展起來的浚縣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觀等相關遺產。目前,大運河??h段兩岸現有名勝古跡30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18項,是名副其實的“古代文化長廊”。其中,??h縣城城東的東關村依山而建的黎陽倉,是隋代永濟渠沿線規模最大的官倉,沿用至宋,面積近8萬平方米,包含84座倉窖。
在浚縣,與運河有關的老地名有100多個,村鎮街名有30多個。因坐落河旁便以帶三點水的字命名的有淇門、耿灣、申灣等村,以渡口命名的有趙擺、郭渡、王渡、吳擺渡等村,以碼頭命名的有交卸、新碼頭、碼頭等村,以運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有枋城、埽頭等村。
碼頭村位于縣城西北約10公里大運河浚縣段“十八里溜”南端。歷史上,屯子碼頭是水陸驛站、交通樞紐,水運上至新鄉,下至天津、北京。便利的交通促進了這里的繁華,村內一半人經商,另一半人從事航運。隨著衛河航運的逐漸衰敗,“打纖”“老船拐”等土味十足的水運職業成了村內老者難忘的記憶。如今的碼頭村內,古碼頭、古渡口等衛河航運文化遺留下來的遺址、遺跡遍布,放河燈、拜河神等受衛河影響形成的風俗仍在延續,靠航運富甲一方的先人們留下的大片古建筑群保存得依然完好。
運河航運的興盛,不僅促使南北經濟文化的交融滲透,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大運河浚縣段還孕育了豐厚獨特的運河文化。??h正月古廟會萌芽于春秋,在東漢以后,得益于大運河漕運的便利,規模不斷擴大,至明代步入高峰。如今,??h正月古廟會每年吸引著海內外數百萬游人前來,已成為傳統春節文化、古廟會文化的“活態”化石和不可復制的民俗文化經典。近年來,??h正月古廟會、泥咕咕、民間社火、??h西路大平調先后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著“中國民間泥塑第一村”之稱的??h楊玘屯村,曾是大運河流經的地方。由于常年河水的沖刷,形成了非常適合制作泥塑的黃土膠泥,這里的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制作泥塑的手藝。泥咕咕是??h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被形象地稱為“咕咕”。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產保護名錄。
據楊玘屯村黨支部書記宋楷全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這項文化產業發展中,隨著時代的發展,結合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泥塑作品在題材、造型、用色等方面也越來越豐富。如今,泥咕咕已成為提高沿河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的新引擎???h通過打造中國特色泥塑文化村,讓“泥咕咕”成為??h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大運河文化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前,根據河南省發改委牽頭編制的《大運河河南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h被納入河南省大運河兩軸布局中“沿永濟渠古城發展軸”,鶴壁市被確定為河南省大運河文化帶七片區之一。
借大運河高質量發展之勢,浚縣遵循“留古、用古、承古、揚古”理念,全面加快古城保護,堅持修復、修繕采用老磚、老瓦、老石頭、老工藝,逐步原汁原味重現運河古城風貌,打造古色古香、極具歷史韻味的風景線,保護建設好“山、水、城”三位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以大運河??h段千年文化底蘊為基礎,持續推進浚縣古城、人文歷史痕跡、民俗文化等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串起一顆顆運河文化遺珠,并通過創新發展,高質量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文 仝瑞勤)
截至12月3日7:00,因霧,禁止七座(含七座)以上客車及危險品運輸車輛上站的路段有: 南林高速(S22)紅旗渠收費站-太行大峽谷收費站。因降雪,禁止七座(含七座)以上客車及危險品運輸車輛上站的路段有: 南林高速(S22)林州收費站-內黃收費站;
近日,第五屆全國119消防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名單在應急管理部網站公示結束,河南省5個集體、6名個人入選。河南省5個先進集體分別是:許昌市魏都區五一路辦事處光明社區老媽媽志愿服務隊、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開封市清明上河園景區、三門峽市盧氏縣綜合應急救援大隊、開封市蘭考縣蘭考消防救援站。
11月2日,第五屆全國119消防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名單在應急管理部網站公示結束,河南省5個集體、6名個人入選。我省5個先進集體分別是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蘭考消防救援站、河南省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綜合應急救援大隊、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五一路辦事處光明社區老媽媽志愿服務隊、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園景區。
10月21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h西楊玘村,探訪浚縣泥咕咕,品味大運河千年泥塑土韻。楊玘屯村位于河南省??h黎陽鎮,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咕咕”的集中產地,素有“泥玩具之鄉”、“泥塑第一村”之稱。
提起大運河浚縣段就不能不提黎陽倉,它見證了隋代運河漕運的歷史,也見證了隋滅唐興的滄桑變化。黎陽倉是隋朝的國倉之一,西瀕大運河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極為便利,戰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有“黎陽收,九州固”的說法。
一團不起眼的泥巴,在巧匠的手中花樣翻新,塑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10月21日,映象網記者跟隨行走大運河采訪團來到了浚縣西楊玘屯村領略了傳承千年的“泥咕咕”風采。
展現歷史變遷,探訪運河之美。10月20日,由河南省委網信辦、省發改委、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鶴壁市啟動。
眼下,各地秋收接近尾聲,我國華北、西北和東北三個糧食主產區,把高效節水和建設高標準農田相結合,推進“水網+信息網+服務網”三網合一的模式,助力接下來的秋種工作。今年,潁上縣水稻種植面積69萬畝,當地農業部門大力推廣水稻優質高效生產,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田間管理,使得今年的水稻穩產豐收。
3月2日,由河南省??h檢察院提起公訴的被告人楊青林非法經營案通過遠程庭審系統開庭審理。此后的近兩個月里,公安機關調取了嫌疑人到案后供述的非法銷售汽油行為的部分證據,并查實了楊青林的進貨渠道——濮陽龍都石化公司非法購進汽油的事實。
新華社記者李安 攝 準備參加“三夏”麥收的大型收割機整齊排列在河南省鎮平縣郭營村(2008年5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王頌 攝 1997年6月3日,河北省隆堯縣的百臺收割機來河南省西平縣參加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