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斗轉星移,70年滄海桑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披荊斬棘、風雨兼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中華民族走出了一條從獨立到富強的復興之路。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攜手河南廣播電視臺,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直播特別節目——《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河南篇》。
大河之南,天地之中。河南大部分地區位于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因遠古時期野象眾多,簡稱“豫”。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增添了更多寶貴的精神財富——“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激勵著今天的河南人迎難而上,砥礪奮進。
“中原熟,天下足”,作為傳統產糧大省,河南已經連續12年糧食產量超過了千億斤。而近年來,敢想敢拼、善謀善為的河南人利用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著力打造“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不斷拓展開放通道,拼搏出今天的內陸開放新高地。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河南時指出,河南要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四張牌”,讓中原更加出彩。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河南堅持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16.7萬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上,一幅壯麗藍圖正徐徐展開,重塑河南形象、重振中原活力的戰鼓悄然擂響。
扛穩糧食安全 振興鄉村經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重大要求。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基礎上,河南用“農頭”連起“工尾”,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動糧食就地轉化增值,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世界打造更好的“餐桌”。
1【景觀鏡頭】夏糧入庫:“凈糧入倉”
2【景觀鏡頭】農業科技為糧食生產插上翅膀
3【景觀鏡頭】中原糧倉里的新變化
4【視頻連線】一碗燴面帶來的種植結構調整
5【農民自拍】曬曬我們村里的好光景
6【數說河南】農業
絲路四通達 開放新高地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希望河南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近年來,河南以推進交通樞紐建設為切入點,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如今“四路并舉”,初步構建起了我省對外開放的大通道。
1【景觀鏡頭】新鄉:掛壁公路見證太行精神
2【景觀鏡頭】鄭州:連貫南北 承東啟西
3【陸上】中歐班列:五年間 運力提高十倍
【空中】依托國際航線 建設“空中絲路”
【網上】跨境電商讓"買全球 賣全球"成現實
【海上】直通港口 對接“海上絲綢之路”
4【視頻連線】記者體驗跨境電商自提店
5牽動世界的“發絲”
6走向全球的大個頭
永遠的焦裕祿精神
1966年,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焦裕祿帶領全縣干部群眾與自然災害頑強斗爭的事跡,激發了全國人民戰勝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焦裕祿的名字也從此傳遍大江南北。習近平總書記曾經作過一首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新中國70年離不開一代代像焦裕祿這樣鞠躬盡瘁的好干部,而共和國70年的輝煌成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當年的蘭考內澇、風沙、鹽堿三害嚴重,那如今的蘭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難忘的共和國聲音——焦裕祿的人民情懷
2【景觀鏡頭】蘭考舊貌換新顏
3【視頻連線】琴聲飄揚 從治沙到致富
4小康路上 蘭考打造發展新名片
守護青山綠水 致富一方百姓
黃河是流經河南境內最重要的一條河流,它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好黃河,也是河南必須始終堅守的任務。如何讓母親河生生息息,如何讓兩岸百姓幸福生活,這也是我們河南人必須解答問題。我們也一直在努力。
1【景觀鏡頭】綠水繞山好生態 林茂糧豐百業興
2【景觀鏡頭】黃河小浪底:蓄清排沙 興利除害
3【短片】三門峽:從"煙囪城"到"天鵝城"
4【視頻連線】重渡溝:從挖山到養山
結束語
中原,國家的大糧倉、國人的大廚房;中原,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黃金樞紐。中原是一個地域廣闊的舞臺,是內陸開放的高地,是文化厚重的土壤,是中國鏗鏘發展的生動縮影。大河之南再起宏圖,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中國夢的陽光照耀下,煥發出全新的生機活力,讓人民更加幸福,讓中原更加絢麗出彩。
央視55分鐘點贊河南!為您悉數盤點70年發展成就!
王國生、陳潤兒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向著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扎實邁進
跳出縣域謀發展,當好“市場守夜人”
【央視關注】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牛振西:義務水上救援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