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6日08:58 來源:新京報
認識老齡化問題,我們要建立一種“后天觀”:為了抵達明天,必須遠望后天,否則明天只是又一個今天。
據遼寧省老齡辦近日公布的《遼寧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2.65%。這意味著,遼寧已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其實,不只是遼寧省,國內很多地方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老齡化困境。如何應對老齡化,成了當今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但圍繞這一問題,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昨天。歷史證明,能否用明天乃至后天的觀念來看今天的問題,才是找到答案的關鍵。
那么,老齡化的昨天、今天、明天、后天指的是什么呢?我覺得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老年(old age)、老齡(aging)、全齡(all age)、超齡(surpass the age)。
老年和老齡意義大不同
首先,就老年而言,維基百科對其定義是,“老年,一般指生物的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階段,即中年到死亡的這么一段時間”。這個定義很有普遍性,即以生命周期來界定老年。
可以看出,老年一詞不僅界定標準模糊,并且非常主觀。它泛指的是生物從出現衰弱特征后到死亡前的一個階段。
那么何謂老齡呢?老齡,其實是一個外來詞。1956年,聯合國發布《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認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維也納第一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老齡”是指60歲以上的人。
老年、老齡,雖只一字之差,但意義大有不同。老年按照生命周期劃分,老齡按年齡劃分。老年界定標準模糊,老齡界定標準清楚。老年一詞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老齡一詞更強調客觀性。老年將人指向人生的最后階段,而老齡只是將人指向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
更重要的是,與以往的老年群體相比,今天的老齡群體更健康、更有活力。他們要面對的是20-3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社會生活問題。他們有能力,也不應被排除在社會主體之外。隨著人數的增多、群體的擴大,老齡群體正成為社會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全社會今天和未來所要應對的老齡化,已不再是一個單獨的“養老”問題。
正因為此,重新認識和界定養老、老齡化、老齡社會也就成了當務之急。很多人提出,伴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以60歲為老齡的定義應該發生變化。日本2014年一項“你認為從多少歲算老齡”的調查中,近90%的人認為是“70歲以上”或“不能用年齡來判斷”。
用“后天觀”看待老齡化
人的壽命到底有多少?2016年,英國期刊《Nature》一篇文章稱,人類壽命的自然限制約為115歲,最長壽的年齡可能是125歲,未來超過125歲的長壽老人出現概率低于萬分之一。而美國《科學》期刊今年的一篇文章認為,人類壽命沒有固定極限,超過105歲,人的死亡率將不會上升。
既然人的壽命沒有上限,那么老齡化的問題就不會停止。必須看到,平均年齡的增加,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今天,60歲是老齡,下一步可能70歲才是老齡;直到明天,我們將摒棄所謂低齡、老齡,將所有年齡的人群整合而非隔離起來;再到后天,我們不再以年齡為任何標準。這就是我想說的“全齡”和“超齡”。
進入“全齡”,社會將重新認識各年齡人群的價值,不再有低齡、老齡之分。人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社會參與方式,產生不同的社會價值。小到購買手機,不會有所謂“兒童手機”或“老人手機”;中到買房裝修,不用選擇什么適小化或適老化改造;大到市政建設,不用考慮哪些設計是不是適合老齡群體。各種標準只有一個——適合所有年齡的人。社會要照顧的不是老齡群體,而是所有有需要的人。社會要發展,依靠的是所有年齡人群的集體貢獻。
而進入“超齡”,社會將發生全新的變化,人們以新的標準重新聚合起來,可能是興趣,可能是思維方式等。
到了那一天,我們再回頭看今天的老齡化問題,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那么簡單,那么順其自然。因此,認識老齡化問題,我們要建立一種“后天觀”:為了抵達明天,必須遠望后天,否則明天只是又一個今天。從今天到明天很難,從后天到明天較易。因此,要應對老齡化,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全新的“后天觀”。(李佳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外媒稱,在漢學家的世界中,阿蘭·佩爾菲特的“當中國覺醒”的著名論斷現在被“當中國老去”所替代。據法國《費加羅報》3月15日報道稱,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口研究問題專家伊莎貝爾·阿塔內在最新的著作《精疲力竭的中國》中深入剖析了這一人口變化轉折。
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挑戰相當嚴峻,因為中國在富起來之前就已經衰老。
面對我國日益沉重的養老問題“以房養老”的出臺確實被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媒體的不斷報道以及一些金融機構的積極肯定使得“以房養老”成為了解決養老問題的“法寶”。然而從我國國情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房養老”并不如想象般美好。
面對我國日益沉重的養老問題“以房養老”的出臺確實被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媒體的不斷報道以及一些金融機構的積極肯定使得“以房養老”成為了解決養老問題的“法寶”。然而從我國國情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房養老”并不如想象般美好。
全國老齡辦昨日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以8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近4萬名調查員將進村入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表示,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期,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
全國老齡辦昨日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以8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近4萬名調查員將進村入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表示,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期,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
我國8月將開啟為期1個月的最大規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
2009年,海南省推行社區居家養老試點:當地高齡、獨居、空巢、失能老人,可以申請養老服務。據譚秀玲介紹,今年83歲的蔡伯沒有子女,且患有高血壓、風濕病,2002年老伴去世,被列為區街“居家養老服務對象”。
我國養老護理員只是一個類似保姆的職業,而不是類似護士的職業。十幾年前,老人把房子賣出去,住進了養老公寓,老伴一場大病后臥床不起,公寓養老護理員“不頂事”,老人只能勉力照料老伴。
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以房養老”再度被提上日程。21日,在2014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指出,要鼓勵保險公司參與養老服務業建設。
國新辦今日召開發布會,介紹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等相關情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指出,中國的老齡化,特別是老齡化高峰臨近的挑戰確實是非常嚴峻,但同時確實是一種機遇。
作為關乎每個人生活的重要制度,養老金改革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正在抓緊研究養老保險頂層設計方案,并將在適當的時候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據了解,來自社科院、人大、清華、武大等院校的多個專家團隊參與制定了多套改革備選方案,并要求在7月底提交有關部門討論。
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11年我國外出農民工總數突破2.5億,全國有4000萬留守老人。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已經說了多年,若能實現城鄉同酬,相信就會有許多農民安心農村,投身農業。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可以盡可能地兼顧各種目標,如社會保障、人情倫常、家庭幸福、生態環境等,讓人更從容一些
江蘇如東縣位于上海以北的東部沿海地區,曾是第一批禁止在第一胎后再生育的縣之一,比中國大部分地區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早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