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8日09:40 來源:映象網
對于媒體而言,必須為人們提供正確的認識世界、理解中國的框架。但是,極少數媒體明確缺乏這種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當下,中國比任何時期更需要媒體的文化擔當,也更考驗媒體的文化操守。
人們從來都不是從純粹個人化的視野去認識世界的,而是基于某種文化語境設定的視野去認識和理解世界。有什么樣的文化語境,就意味著有什么樣的意義生產和解讀框架。就是說,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既是個人的,也是族群的。族群的凝聚和演化,離不開共同體的文化共識。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具體來說,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丁秀梅)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讓中華民族邁開自信而堅實的步伐走上復興之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
近日,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名單公布,64家基層文藝院團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達州文藝帳篷輕騎隊隊員 譚仕海:就我個人而言,只要我能上班一天,我就永遠是帳篷隊的一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在部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有助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建設文化強國新征程的響亮號角、前行航標。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底氣十足,必將以更加自信昂揚的姿態,在建設文化強國新征程上奮力前行,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 ● 2018年10月25日,在聽取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講話中指出:“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增強人們文明實踐自覺。
”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中華文化的當代創造。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 但是,就全國范圍而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仍存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平衡的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時代背景與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我們一定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艱苦奮斗,勠力同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同心筑夢,共創輝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并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謀劃和部署。在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將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作為不懈奮斗的重要目標。
11月17日至18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江凌到安陽調研,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新發展階段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把滿足文化需求和增強精神力量統一起來,守正創新、深化改革,高質量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江凌先后深入滑縣、湯陰縣、內黃縣的宣傳文化單位了解情況,認真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建設法治文化,是實現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