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1日17:22 來源:中國經濟網
工作中的劉云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執著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這是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戚墅堰所)高級技師劉云清對工匠精神的切身體會,憑著這種精神,他從一名普通的機械設備維修工成為了智能設備制造專家。如今,他帶領團隊研制的數控珩磨機已經發展到了第七代,不僅滿足著本公司的生產,還實現了對外銷售,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在劉云清看來,把這種精神不斷傳承下去同樣重要,當初跟著他一起做項目搞研發的徒弟,現在也早已成為各自研發項目的負責人。
說起這套自主研發的數控珩磨機,絕對是劉云清的得意之作。最新的第七代機型已經實現了智能化,不僅精度極高,而且可以與手機通訊,維修人員可以遠程監控設備的運行狀況,使用者可以時刻了解設備的生產數據。很難想象,這樣一臺先進設備的研發是從一臺報廢加工中心的改造開始的。
2008年,中車戚墅堰所的進口數控珩磨機總是出現問題,而且維修成本高,時間長,當時的劉云清就提出想要自己研發數控珩磨機。經過多次的方案制定和可行性分析,劉云清利用一臺報廢的加工中心開始了珩磨機的研發,經過半年多的設計制作和反復試驗,終于研制成功,當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產品時,各項指標都優于進口設備。
這種敢于挑戰先進的底氣何在?來自于多年的一線工作積累和學習總結。1996年剛到中車戚墅堰所工作時,劉云清被分配到了設備部的維修班從事機械設備的維修工作。當時的他就認識到只有踏實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得到認可,就這樣,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他也主動去干,平時遇到問題積極向師傅和同事們請教,空余時間就認真學習各種設備的說明書和相關資料,一年多以后劉云清成為了單位的維修骨干。后來,隨著公司數控機床的逐漸應用,劉云清意識到未來將需要大量的數控機床維修人才,于是他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掌握了數控設備維修方面機械、電氣、液壓以及控制參數等的維修知識。“我幾乎把所有的和金屬加工相關的設備都修了個遍,后來慢慢的在公司里只要數控設備出現故障領導和同事第一個想到解決的人都是我。2002年以后,我開始在維修進口數控設備的時候嘗試改造。這些年經過我改造的各類數控機床大概有6-7百臺,德國、日本、美國、意大利、韓國的都有。”劉云清說。正是這些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奠定了劉云清向智能設備制造專家進步的基礎。
這種底氣來自于堅持不懈、認真負責的韌勁。“劉工對待工作的認真和鉆研精神是我從他身上學到最寶貴的東西。” 中車戚墅堰所齒輪傳動事業部維修工段副工段長董國節這樣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為了解決一個零件的加工問題,劉云清足足花了三個月反復實驗,最后居然在一個漏油的“小意外”中解決了。“這看似偶然的成功,如果沒有我們的堅持,即使早放棄一分鐘,那三個月的努力就是白費的。”劉云清說。如今,珩磨機的研發制造已經持續了12年,研發團隊仍然堅持著當初的那股韌勁。
這種底氣來自于勇于創新的精神。“創新就是要不滿足于完成基本的工作,要在此之外做個有心人和用心人,注重在工作中總結、思考和提高。”劉云清說。自研數控珩磨機的每次迭代無疑都是一次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過程,這就需要不斷總結上一次的研發經驗,同時要根據新的生產需求做出相應的優化。“有價值的創新一定是要解決一線生產的痛點和難題的,這需要扎實的基層經驗的積累,不能與一線斷層。”劉云清的徒弟黃彬這樣說。如今黃彬已經是中車戚墅堰所新產業事業部集成裝備業務主管,在師父的言傳身教之下,黃彬現在正獨立負責一項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的研發,向這個被日本壟斷了30年的技術發起沖擊。
這種底氣來自于工匠精神的傳承。在劉云清看來,工匠精神的分享與傳承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當前的智能制造時代,亟需具有廣泛知識面和豐富一線實踐經驗的綜合性人才。據中車戚墅堰所工會主席劉建華介紹,目前中車戚墅堰所已經成為江蘇省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試點單位,在政策、資金、培訓等方面出臺了多種措施,在全公司營造尊重技術、尊重勞動的氛圍,鼓勵科研人員與技術工人之間的相互學習,以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綜合性人才。2015年,劉云清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給來自于不同崗位和工種的優秀人才搭建了交流學習和協同合作攻關的平臺,不僅為企業的生產提供了更有力的技術支持,也培養出了更多的人才,“我對團隊都是毫不保留的傳授我的經驗和技能,希望盡快讓他們都能獨當一面。”劉云清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
劉云清:“帶著村民一起致富”劉云清一家在民宿小院里幸福合影。” 劉云清是龍泉關鎮黑崖溝村人,高中畢業后,在保定市區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娶了媳婦、生了二胎,還買了房和車。
一個微米,就是0.001毫米,面對這樣的精度要求,劉云清沉下心來,摸透了每一個零件的偏差度,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愣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讓十幾萬的國產設備達到上百萬的進口設備都無法達到的精度要求,這正是劉云清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