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16:4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銀川11月30日電 題:探尋減貧“中國策”——寫在西海固告別絕對貧困之際
新華社記者王磊、張亮、靳赫
農民在寧夏西吉縣的艾草種植基地勞作(2018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悠悠蕭關,巍巍六盤,在庚子年初冬見證了一場千年夙愿終實現的人間奇跡。11月16日,隨著最后一個貧困縣西吉縣脫貧出列,寧夏西海固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
“跺開西海固的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曾經的“中國貧困之冠”有著太多悲苦記憶。從“三西”扶貧到“八七”攻堅,從整村推進到精準扶貧,中國共產黨帶領西海固人民歷經近40載,破除一切致貧根,探索種種治窮策。
漫步于今日西海固,轉目間山川凝翠景色頻換,移步處牛壯羊肥產業興旺,背負太久的貧困標簽自此被封印在歷史深處。
舉世矚目的中國貧困之冠成功脫貧,在全球范圍內也具有典型意義。它不單增強了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的信心,亦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一份厚重的“中國方案”。
“破”的勇氣——黨群同心乘風破浪
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9個深度貧困縣區的概稱。曾幾何時,“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是西海固的常態。直到1982年,仍有70%以上西海固群眾不得溫飽。
中南海連著西海固!在中央的直接關心和寧夏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西海固人民不破不立,鼓起勇氣向一切致貧魔咒宣戰。
這是6月3日拍攝的被綠色覆蓋的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馬東山林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冬天為了燒炕,村里人拿著鐮刀像梳頭發一樣,把山上能燒的所有東西全部砍回家。”固原市青石林場護林員馬維虎記憶中兒時的家鄉到處都是荒山禿嶺。
過度索取源于極度匱乏,西海固一度在越窮越墾、越墾越窮中走向死循環。1953年寧夏中南部8縣人口70萬,1995年就增長到227萬人,人口密度是聯合國劃定的干旱地區土地資源人口承載上限的3倍多。
西海固要想脫貧,必須要打破這種死循環和人口資源分布不科學的狀況。自1983年起,寧夏黨委、政府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累計組織123萬移民遷往黃河灌區,占現有寧夏人口總數的約六分之一,終使南北人口空間分布漸趨科學。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的移民舊址已逐漸被綠色覆蓋;下圖為:戈壁荒灘上建起的紅寺堡移民新村(2018年9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百萬移民為西海固騰出了發展空間。然而已經滿目瘡痍的生態,并不會隨著搬遷自動成為宜居區。于是,留下來的人接著向惡劣生態環境宣戰,用30多年的時間實現河山再造。
彭陽縣1983年建縣時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90歲的彭陽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賈世昌說:“當時的生態建設非常現實,不種草不種樹,水土就保持不住,老百姓就要餓肚子。”
這是2018年7月17日拍攝的云霧繚繞的寧夏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這是2018年7月16日拍攝的寧夏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吃盡窮山惡水之苦的彭陽此后10任縣委書記都把種樹作為任內最大政績,全縣森林覆蓋率由建縣之初的3%提升至目前的30.6%。在彭陽縣“網紅打卡地”金雞坪,昔日赤焦的“火焰山”已經滿目蒼翠。從金雞坪向低處望去,只見云霧繚繞中梯田延綿不絕,仿佛一個個印在西海固大地上的綠色指紋。
生態建設還意外地正在破解西海固的另外一個魔咒——干旱。氣象數據顯示,十年九旱的固原,近十年降水量持續增長,2019年降水量超過750毫米。苦焦西海固正在變“潤”!從與自然相抗爭,到與自然和諧共生,西海固找到戰貧的“四兩撥千斤”之法。
撼天易,最致貧的魔咒卻在人的心里。“人又不是牛,地里都種上草,人靠啥吃飯呢?”西吉縣將臺堡鎮西坪村村民白雪琴第一次聽到幫扶干部勸她種艾草,頭搖得像撥浪鼓。企業按訂單回收艾草、人可以到扶貧車間打工、土地還能入股,幫扶干部嘴皮子磨破,才勸動白雪琴試著種上艾草。如今她一畝艾草的收入就超過1500元。
農民在寧夏閩寧鎮雙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山已不是原來那座山,人亦不是原來那樣的人。破除了千百年來“吃啥種啥”的傳統農業觀念,西海固人在技術和資本的支撐下腦洞大開,艾草、蘆筍、菌菇、大果榛子紛紛扎根西海固,一場“農業革命”已然襲來。
“立”的底氣——制度優勢凝聚力量
善破更要善立。與改革開放相伴而行的西海固開發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起點。摸著石頭過河,西海固人充分發揮中國制度優勢,不斷摸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豐富著世界減貧“工具箱”。
寧夏西吉縣震湖鄉陳岔小學的孩子在教室吃午餐,學生每天在學校有兩頓國家提供補助的營養餐(2017年6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下課鈴聲剛響起,西吉縣興隆鎮希望小學的幾名男生就沖向食堂。很快,盛著牛肉燴菜、芹菜炒肉、紅燒豆腐的幾個大桶被抬進教室。
農村學生能吃上豐盛的免費午餐,正源于西海固的一次探索。“山區很多孩子不吃早餐,上午第四節課時就餓得無精打采。2010年起我們每天上午給孩子發一顆熟雞蛋。”興隆鎮希望小學校長鎖志銀說。
西海固的“一枚蛋”營養早餐工程受到各方關注。2011年國家決定啟動貧困地區營養午餐工程,仍選擇在西海固先行先試。如今這一民生工程已經惠及全國超過3000萬貧困地區學生。
有的探索成為經驗源于“走得早”,有的則因為“走得深”。
在位于寧夏西吉工業園區的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裝艾草產品(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走進固原市政務服務中心大廳,33個無差別綜合受理窗口一字排開,市民辦理任何業務不用再“對號入座”。固原在寧夏率先實現“無差別一窗受理”政務服務模式,正是向福建學習的結果。
“扶貧終會結束,我們要給當地留下一些管長遠的東西。”福建援寧干部、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長黃水木說。
從最初的資金幫扶、勞務輸出、產業合作,逐步深入到發展模式的借鑒,閩寧牽手24年為西海固脫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動力,成為中國制度優勢的一個絕佳范例。
最早實施有組織易地搬遷扶貧的“吊莊”移民模式,擁有國內首個“旅游扶貧試驗區”的旅游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點名推廣的金融扶貧模式……西海固探索出的扶貧模式不單單推廣于國內,甚至在國際間也被奉為圭臬。
不久前,固原市原州區金融扶貧案例展示在聯合國網站上,并成為聯合國對發展中國家扶貧開發的課程。而被閩寧鎮村民稱為“閩寧草”的菌草技術,如今已經傳播到106個國家,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它被叫作“林草”,在朝鮮則被稱“革命草”。
菌草技術發明者、福建援寧科學家林占熺說,我們在閩寧協作基礎上積極開展國際扶貧,為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貢獻中國方案,“閩寧草”正在造福全人類。
“斗”的志氣——初心如磐不負使命
西吉縣宣布脫貧當晚,記者走進縣扶貧辦。沒有慶祝與歡呼,樓道里明晃晃,靜悄悄,只聽見加班人“啪啪”的鍵盤敲擊聲。“晚上吃飯時看到這個好消息,和同事一人滿上一碗面條湯干了。不到長城非好漢,還沒到慶祝的時候呢。”西吉縣扶貧辦副主任陳曉寧說。
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時“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言,如今已成為寧夏精神。西海固這片革命老區浸潤著革命先輩滿腔熱血,也見證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脫貧戰場上的初心使命。
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村民馬國才(右)、馬婷夫婦在村里的養牛合作社喂牛(2017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今年9月,一段人給牛做人工呼吸的短視頻刷爆了寧夏人的朋友圈。視頻中跪地口對口救牛的人,正是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村支書丁建華。“牛是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寶貝,死一頭損失可不小。”丁建華擔任村支書后,主動放棄年入數十萬元的生意,一頭扎進老百姓家的牛棚甘當“牛保姆”。
除了主場作戰的當地干部,還有一支穿山越海來相助的“兄弟連”。福建漳州干部張延能已經是第二次赴寧夏掛職,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四處奔走為扶貧企業對接訂單:“那段時間根本感覺不到累,跑10個地方能對接成一筆訂單,也算對得起援寧干部身上的責任。”24年來,福建累計派出183名干部和數千名支醫支教支農人員與西海固人共同戰貧。
這是6月6日拍攝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紅崖村村民何文花。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干部苦幫更要群眾苦干,才能凝聚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內生動力。44歲的紅寺堡區大河鄉紅崖村婦女何文花遭遇車禍后高位截癱,一度靠在網絡上“賣慘”接受捐助度日。“感謝無私幫助過我的人,腳沒了,但是我還有手。”2017年何文花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編織工藝品在網上銷售。如今她每天坐著輪椅開直播賣貨,不但自食其力,還帶動村里20多名姐妹一起學編織。
貧困漸行漸遠,幸福越來越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西海固換新顏,著輕裝,向著山綠民富的美麗新畫卷奮力奔跑。
專訪:中國減貧成就為貧窮國家帶來希望——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薩克斯 薩克斯認為,過去40年中國積累了很多長期發展經驗,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其他國家可以在多方面借鑒中國脫貧經驗。
1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宣布,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對此,中東歐國家多位駐華使節表示,中國脫貧攻堅目標達成,不僅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的經驗和智慧也為世界帶來更多啟示。
俄羅斯《俄羅斯報》在刊發的《一個戰勝貧困的國家》一文中分析說,中國扶貧成就得益于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改革開放政策。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本來就有許多硬骨頭要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難度。
日前,貴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全部出列。得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比岡感到十分振奮:“這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當地實施的脫貧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的減貧仍穩步推進,經濟最落后的山區也實現了脫貧。
(參與記者:凌馨、杜洋、孫曉玲、吳丹妮、袁夢晨、楊柯、明大軍、陳家寶,編輯:樊宇、俞懋峰,制圖:魯豫)
日前,貴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全部出列。得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比岡感到十分振奮:“這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當地實施的脫貧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的減貧仍穩步推進,經濟最落后的山區也實現了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日新月異的中國,從來不缺振奮人心、提振士氣的好消息。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是心頭的關切,也是腳下的實踐。從“愿景”到“實景”的美妙變化,也為時代記錄著一方水土的奮斗場景,就此砥礪著更加長遠的壯美征程。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而奮斗者永不止步。
“如果不是政府,我可能就活不成了……”在河南省上蔡縣大路李鄉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護工黃翠英提起往事,眼淚奪眶而出。數據顯示,從2016年5月至2017年底,上蔡縣先后在全縣分三批共建成32個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實現了26個鄉鎮(街道)全覆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接續奮斗,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