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9日10:56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脫貧戶王洪巖在干農活(11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8日電 題:互助互利,小甘薯帶來甜蜜日子——內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闖出產業致富之路
新華社記者劉懿德
“這是寬粉,這是細粉,燉上豬肉,勁道又透亮兒……俺們互利村粉條,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訂貨,晚了可就沒貨啦……”
進入11月,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會來村委會直播間忙活。“原來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機前啦!”她笑著說。
安玲玲所說的粉條,是當地有名的甘薯粉條。“今年甘薯大獲豐收,加上鮮薯、粉條價格堅挺,預計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萬元。”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信心滿滿地說。
這是11月3日拍攝的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互利村地處奈曼旗南部山區,全村耕地5200多畝。當地甘薯種植歷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條的品質遠近聞名,但過去村民各自耕種、制作、銷售,沒有形成規模效益。
“得讓好東西賣出好價錢,大家擰成一股繩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說,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了通遼市光照農產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統一種植甘薯,建廠房買設備統一加工粉條,最后統一品牌進行銷售。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時達5100多畝,規模效益逐步顯現。“統一購買農資,把成本壓得更低;統一科學種植管理,讓畝產上了一個臺階。”付永久說,目前當地甘薯最高畝產已從此前的兩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鮮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計收獲近800萬斤,近期大家正熱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說:“現在就等著下雪了,因為制作粉條有一個冷凍的工序,戶外冷凍過的粉條,口感更勁道。”
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村民安玲玲在直播售賣粉條(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品質上乘,產量可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客商主動來互利村收貨,再加上線上銷售開啟,村民們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趕著牛馬車去鎮上集市賣粉條了。
產品銷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著得實惠。49歲的王洪巖曾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他把10畝土地、1.5萬元扶貧資金入股公司,每年僅分紅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機賣貨提成,今年收入個兩三萬元。”王洪巖握著一部嶄新的手機笑著說。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發展紅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巖等2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集體申請退出貧困戶行列,互利村實現整村脫貧。
從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著一件。“我們村的甘薯產業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說,去年公司效益283萬元,今年預計能突破300萬元,“互利村的粉條已經賣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費者認可。”
不久前,又一個好消息傳到互利村。在第八屆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暨優良品種推廣會上,奈曼甘薯入選“內蒙古農牧業品牌目錄區域公用品牌”。
“作為當地甘薯核心產區,現在我們又搭上了‘奈曼甘薯’這個區域公用品牌的東風。”付永久興奮地說,互助互利讓一個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未來的甘薯產業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過越甜蜜。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過去種玉米趕上好年景一畝最多也就300元,現在一畝甘薯加工成粉條能掙3000元,又打工又分紅,日子越過越好。
夕陽的余暉落在修葺一新的民居上,綠樹靜謐佇立在坑塘邊,鄉村的主干道一塵不染,11月12日,走進杞縣官莊鄉西崗村,入目便是一幅歲月靜好的絕美畫面。摸排梳理、溝通對接、爭取項目、籌集資金,市委組織部從群眾急需解決的事入手,從細微處發力,件件辦到了大伙心坎里,“硬骨頭”逐漸變軟了。
題:互助互利,小甘薯帶來甜蜜日子——內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闖出產業致富之路 ”付永久興奮地說,互助互利讓一個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未來的甘薯產業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過越甜蜜。
本報記者李嘉南攝有辦法的“粉條書記” 賣粉條,是田昕上任第一書記后,牛橫嶺鄉親們向他提出的第一個請求。本報記者李嘉南攝俺們的田書記 自從田昕來到牛橫嶺,牛天保大爺家的門欄改了三次。
1月6日,在河南省伊川縣平等鄉上元村,已經脫貧的63歲村民亓其團掰著手指計算當天的收入:賣粉條320斤,玉米糝291斤,芝麻139斤,小米728斤,總共賣了7477元。據了解,河南省煤田地質局連續第四年號召各幫扶單位從上元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采購農產品,今年共采購粉條、花生、芝麻、玉米糝、小米等2萬余斤,消費14余萬元。
2018年底,一個拿著A4紙的年輕人,用抖音幫貧困村賣出2萬斤粉條,他從此有了一個新的稱號“粉條書記”。” 賣粉條是田昕來牛橫嶺干的第一件大事,拍完了村里的粉條,他還拍村里的舞蹈隊、村里的麥苗抽穗、獼猴桃結果。
日前,在汝陽縣柏樹鄉華溝村,汝陽縣黛康種植合作社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為周圍村民代加工紅薯粉條。據了解,今年紅薯獲得大豐收,從紅薯轉變成優質粉條,每斤紅薯可以增加30%左右的利潤,該種植合作社預計今年可加工優質紅薯粉條30萬斤。
8月11日,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一名參觀者在三軍會師紀念館觀看展出的關于“紅軍粉”的油畫。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內的三軍會師紀念館里展出的當年紅軍用過的粉勺(8月11日攝)。
有了啟動資金,結合村里的紅薯種植優勢,選擇粉條加工項目,完成資金助產業,催生了濮陽縣土生土長的“大閔城模式”形成。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大力調整,大閔城的農業產業結構逐漸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農業產業向現代化、高效化發展。
1月24日,河南鄭州,一對老夫妻帶著留守的孫子孫女去見烏魯木齊的兒子兒媳,還帶了80斤特產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