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一根粉條里的初心

2019年08月12日15:33  來源:新華網

5034

  新華社銀川8月11日電 題:一根粉條里的初心

  新華社記者荀偉、王若辰、何晨陽

  8月11日,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把已經晾曬好的“紅軍粉”取下裝運。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一根普通的粉條,在不少人吃火鍋、酸辣粉時可能才會被注意到。但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一種用馬鈴薯淀粉制成的粉條卻意義不同,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之為“紅粉”或“紅軍粉”。

  西吉縣位于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這里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氣候溫涼,適宜馬鈴薯生長,馬鈴薯一度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口糧。

  白色粉條被稱為“紅粉”的背后,有一段“仁義之師”與當地群眾鮮為人知的故事。

  事情得從80多年前說起。

  據西吉縣委宣傳部提供的材料顯示,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作為長征途中第一支進入西吉縣的紅軍隊伍,駐扎在這片回族聚居區,因紅軍充分尊重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被群眾稱為“仁義之師”。

  8月11日,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一名參觀者在三軍會師紀念館觀看展出的關于“紅軍粉”的油畫。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紅二十五軍短暫休整后離開時,幾名傷員借住在西吉縣興隆鎮的老鄉家養傷。這些紅軍傷員來自南方,看到當地老百姓僅靠蒸、煮等方法食用馬鈴薯,便開始教他們如何利用馬鈴薯制作粉條:先將馬鈴薯攪碎,用石磨磨成粉,再經過沉淀、過勺、水煮、晾曬等近12道工序后,透亮筋道的粉條就做成了。

  “當時,住在村里的紅軍傷員手把手教我太爺爺和村民做馬鈴薯粉條,沒想到這成了我家幾代人的謀生手段。”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擺世明說,從他太爺爺開始,一家四代都以制作這種粉條為生。

  在當年的興隆鎮,留下的不僅有粉條,更有紅軍與當地百姓的深厚情誼。

  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內的三軍會師紀念館里展出的當年紅軍用過的粉勺(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村民們傾其所有悉心照顧紅軍傷員,傷員們在傳授村民制粉技術的同時,也幫村民干了不少力所能及的農活。”擺世明回憶道。

  雖是小小一根粉條,但對當地百姓而言,可謂一件大事:馬鈴薯不易貯存的難題被破解,老百姓的溫飽也有了著落。

  令人欣慰的是,這項制作馬鈴薯粉條的技藝,80多年來在王河村從未斷絕,一直傳承至今。

  如今,小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靠加工出售粉條,王河村“紅軍粉”的名聲逐漸叫響,“紅軍粉”成了村里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當地以販賣粉條為主的運輸業也隨之興起。

  在粉條產業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銷號,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王河村出產的粉條,雖然廠家、商標各不相同,但包裝背面都會寫上一段關于紅軍教村民做粉條的故事,有的還會在包裝顯眼處寫上“紅粉”“紅軍粉”等字樣。

  在當地群眾看來,將這種粉條稱作“紅粉”或“紅軍粉”,是紀念,更是感恩。

  “當年紅軍教村民們制粉,跟如今黨和政府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一脈相承的,時間在變,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沒有變。”興隆鎮黨委書記慕夙說。

文章關鍵詞:粉條 紅軍粉 初心 紅粉 仁義之師 興隆鎮 村民 寧夏西吉縣 紅二十五軍 8月 責編:李婭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新春走基層】“消費扶貧”讓上元村村民腰包越來越鼓

    1月6日,在河南省伊川縣平等鄉上元村,已經脫貧的63歲村民亓其團掰著手指計算當天的收入:賣粉條320斤,玉米糝291斤,芝麻139斤,小米728斤,總共賣了7477元。據了解,河南省煤田地質局連續第四年號召各幫扶單位從上元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采購農產品,今年共采購粉條、花生、芝麻、玉米糝、小米等2萬余斤,消費14余萬元。

  • 河南一駐村第一書記幫村民賣粉條走紅網絡,受邀登上央視網絡春晚

    2018年底,一個拿著A4紙的年輕人,用抖音幫貧困村賣出2萬斤粉條,他從此有了一個新的稱號“粉條書記”。”  賣粉條是田昕來牛橫嶺干的第一件大事,拍完了村里的粉條,他還拍村里的舞蹈隊、村里的麥苗抽穗、獼猴桃結果。

  • 紅薯深加工 助力鄉村興

    日前,在汝陽縣柏樹鄉華溝村,汝陽縣黛康種植合作社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為周圍村民代加工紅薯粉條。據了解,今年紅薯獲得大豐收,從紅薯轉變成優質粉條,每斤紅薯可以增加30%左右的利潤,該種植合作社預計今年可加工優質紅薯粉條30萬斤。

  • 鄉村振興 河南實踐 | 濮陽“大閔城模式”喚醒沉睡資源

    有了啟動資金,結合村里的紅薯種植優勢,選擇粉條加工項目,完成資金助產業,催生了濮陽縣土生土長的“大閔城模式”形成。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大力調整,大閔城的農業產業結構逐漸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農業產業向現代化、高效化發展。

  • 香油、粉條、魚腥草……這些春運路上的包裹太催淚!

    1月24日,河南鄭州,一對老夫妻帶著留守的孫子孫女去見烏魯木齊的兒子兒媳,還帶了80斤特產香油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