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8日17:06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近期,全國多地出現打著“注銷校園貸”名義的新騙局,不少在校以及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紛紛“中招”,被騙金額少則幾千元,多則幾十萬元,影響非常惡劣。有研究機構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監測到有關網貸詐騙負面輿情信息共計28.8萬余條,其中涉及“注銷校園貸”的騙局接近9.3萬條,占32.14%。
10月26日,中消協發布消費警示,提示廣大青年學生“擦亮”雙眼,警惕各類不良“校園貸”陷阱。
“注銷校園貸”新騙局
10月8日,江蘇揚州的小陳突然接到一個自稱是某貸款公司的客服電話,對方稱小陳在大學期間借的一筆9000元“校園貸”未還,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整治校園貸款,如果小陳再不還,將影響到個人征信。
盡管小陳在上學期間并沒有借過校園貸,但是對方提供的信息非常準確,這讓小陳很驚訝。對方提出只要按其說的操作,小陳的貸款記錄就會注銷,個人征信也不會受影響。
在對方指導下,小陳向多個APP申請了貸款,最終申請到3筆總計6.5萬元的貸款。隨后,按照對方要求,再將貸款分別轉到3個陌生人的賬戶里。小陳按要求操作后,對方又要他把下載的APP都刪除。此時,小陳才發覺事情不對勁,趕緊把之前貸款的APP一一打開核對,結果發現損失6萬多元。
據記者了解,“注銷校園貸”詐騙手法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針對有注冊網貸平臺賬號或有貸款記錄的,詐騙人聲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配合注銷賬號,否則會影響個人征信”;二是針對無注冊網貸平臺賬號或無貸款記錄的,詐騙人則稱“你的身份信息被盜用注冊了網貸賬號,需要配合注銷,否則會影響個人征信”。
由于詐騙人能夠準確說出對方的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學校名稱,甚至消費記錄等隱私信息,容易讓學生放松警惕。有的詐騙人還主動將自己的身份證件、工牌等信息向學生展示以獲取信任,導致學生最終將從網貸平臺提現的借款全部轉入騙子提供的名為“清查賬戶”,實為詐騙人的個人賬戶。
“套路貸”等層出不窮
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不良“校園貸”的整治力度,一些不法機構為了逃避監管部門的查處,改頭換面,有的打著“培訓貸”“創業貸”“求職貸”“畢業貸”等旗號,采取更為隱蔽的營銷手段,繼續向在校大學生違規放貸;有的則披上分期購物商城或者貸款超市等“馬甲”作掩護,其本質仍是不良“校園貸”陷阱。
以“套路貸”為例。大學生小李想買一部最新款手機,于是通過QQ群轉發的廣告找到某公司的線上貸款平臺。在提供了相關資料后,順利辦理了一筆5000元貸款。因小李無法按期歸還貸款,導致利息越來越高,短短6個月貸款從5000元增加到十幾萬元。由于害怕,小李瞞著所有人,直到恐嚇短信接連出現在家人、朋友的手機上,家門口也被潑上油漆,寫上“欠債不還、天理不容”的字句。
最終,小李選擇報案。經公安機關調查發現,該公司在一年內“套路”了700多名在校大學生。放貸人誘騙在校大學生簽訂金額不實的借款合同,以審核費、保證金為由扣除先期款項,偽造資金銀行流水虛增放款金額,并進行暴力追債。最終,法院以詐騙罪、敲詐勒索罪對該公司11名被告人判處1年至8年不等有期徒刑。
“套路貸”一般會通過微信、QQ、微博等學生經常使用的社交媒體或是在校園學生集中區域發布小廣告,并宣稱“無門檻、零利息、免擔保”,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一旦學生“上鉤”,這些不法借貸公司會迅速為學生辦理貸款,并通過設置合同陷阱、開具遠高于貸款金額的借條、故意讓學生逾期等方式“步步設套”。如果借款的學生無法償還貸款,借貸公司或是主動為其介紹另一家借貸公司,通過“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償還,使學生們的債務越滾越大;或是采用電話恐嚇、圍堵攔截等方式暴力催債。
樹立正確消費觀念
為更好保護廣大學生的財產安全,避免其陷入形形色色的“校園貸”陷阱,中消協向廣大青年學生發出警示。
警惕“注銷校園貸”騙局,不向陌生賬戶轉賬。實際上,相關部門、業內并沒有推出所謂“注銷校園貸”操作,個人征信信息也無法人為修改,只要大學生借款后能夠按時還清貸款,就不會影響到個人征信。如果對個人征信存在疑問的,可通過當地人民銀行征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信息服務平臺或是撥打征信中心客服電話等官方渠道進行咨詢。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避免深陷“校園貸”陷阱的前提,同時還需保管好個人信息。
中消協表示,學生們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園貸”陷阱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園貸”詐騙的情形,應當積極收集并留存有關證據,可通過“中國學生資助”微信公眾號“舉報通道”欄目舉報、提供線索,或撥打110報警求助。
最后,中消協敦促開展“校園貸”業務的借貸機構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切實落實監管要求,通過提高大學生“校園貸”服務質效,暢通正規、陽光的“校園貸”服務渠道,讓不良“校園貸”失去賴以滋生的環境,維護“校園貸”正常秩序,讓“校園貸”回歸良性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 穎
日前,南京江北新區在進行為民服務民意調查時,因提示公眾選擇“滿意”的答案進行回復等造假行為引發輿情。從整個輿論發展態勢來看,公眾對于此類滿意度調查造假事件是“零容忍”的,期望政府部門切實走進民眾中間,真心實意地了解群眾的想法,從根本上解決公眾面臨的公共難題。
自2019年12月在武漢爆發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發展成為席卷全國乃至蔓延全球多地的公共衛生事件。對醫護人員、專家學者、律師、記者等專業人士發表、傳播的公共衛生輿情,政府除保持寬容的基本立場外,更應該引起重視,及時傾聽和回應專家意見。
嚴禁加工經營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及其制品;嚴禁銷售過期、腐敗變質、摻假摻雜等食品。(四)按照相關業務機構的部署,根據市場監管相關法律法規,做好對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法案件查辦工作。
張樹華:提煉中國經驗、提出中國方案,不應過于抽象,大而化之、泛泛而談無法得到其他國家的真心認同。唐洲雁:在對外學術交流中,越來越多的學者以務實的態度尋求中國經驗對本國的啟示。
據微信公眾號“潮州民政”4月23日消息,4月17日,潮州市民政局接到輿情信息在市區新洋路一店鋪懸掛“潮州市喝酒技術人才培訓中心”的牌子,潮州市民政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執法人員開展調查。經查,“潮州市喝酒技術人才培訓中心”未經民政部門登記涉嫌非法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