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8日12:56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道據路透社倫敦/香港/新加坡11月4日報道,勢均力敵、結果難料的美國選舉讓一些假定拜登勝選的短期交易泡湯,但資金管理者說,無論誰獲勝,他們都會堅持押注于大量刺激措施、中國經濟反彈和綠色繁榮。報道全文摘編如下:
道富環球投資管理公司的全球首席投資官里克·拉凱爾說:“我們預計市場會有相當大的波動。然而,我們看到的未來12個月的核心投資條件不會因為這種波動而逆轉。”
拉凱爾說,為應對新冠肺炎大流行而推出的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尚未在體系內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預言這將繼續決定未來一年的投資條件。
事實上,基金經理們似乎并不急于重組投資組合,特別是考慮到美國選舉可能要到數天之后才會出現明確結果,或者可能最終要對簿公堂。
有幾個原因。首先,無論誰是下一任美國總統,新冠肺炎引發的全球衛生和經濟危機都將主導投資格局。
其次,亞洲股市保持漲勢,表明投資者相信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不會因為特朗普獲勝或者華盛頓出現政策僵局而受到破壞。
也許最重要的是,資金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應該會保持廉價和充足,從而支撐股市的長期前景。
外界認為,由于各個派別的政界人士都試圖刺激因新冠肺炎卷土重來而遭到打擊的經濟實現復蘇,所以美國勢必要實施一攬子刺激計劃。
雖然拜登獲勝可能會導致更多支出——同時政府債務的收益率也會上升,以便為之買單——但選舉結果推遲的可能性并沒有引發多少恐慌,盡管美國國債出現反彈。
富達國際公司宏觀和戰略資產配置部門的全球負責人薩勒曼·艾哈邁德說:“我們確實有一個支柱,那就是我們知道貨幣政策仍將非常寬松,可能甚至會變得更寬松。”
大多數人認為,向更環保行業投資的轉變也將持續下去。
美世投資公司的資產配置負責人魯珀特·沃森說:“無論誰掌權,全球經濟都會綠色化,綠色能源比化石燃料能源的價格低廉。”
在亞洲,投資者說他們將繼續押注于中國復蘇。
歐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東方匯理公司的全球外匯負責人安德烈亞斯·凱尼格說:“總體而言,從全球來看,全球對中國資產的投資不足。人民幣目前的利率仍然相對不錯,中國在增長方面表現突出。”
在今天的交易時段,新興市場資產仍被看好,凱尼格說,一旦選舉結果明朗,無論誰入主白宮,他都將購買更多人民幣、墨西哥比索和俄羅斯盧布。
中國的經濟復蘇奠定了企業盈利的堅實基礎,今年其藍籌股指數上漲了約16%,相比之下,更廣泛的全球股市下跌了1.4%——投資者認為這還會持續更長時間。
美國政府近日發布行政令,禁止美國投資者對所謂由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的企業進行投資。發言人表示,中國企業始終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在國際化經營中嚴格遵守相關國家法律法規,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
一天之后,達利奧致信彭博編輯部回應,指出該篇評論文章錯誤地推測了其對螞蟻集團上市計劃暫緩的看法,并認為中國監管機構“公道合理且行事謹慎”,螞蟻集團IPO暫緩不會對中國及其市場的發展產生顯著影響。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綜述:專家認為國際投資者“熱捧”中國債券源于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境外機構持續增持中國債券,目前境外機構持債總規模超過2.9萬億元人民幣。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疊加,也是海南離島免稅購物新政落地后遇到的首個長假,免稅購物熱潮持續升溫。高速運轉的智能倉儲中心背后,是每天在路上穿梭的約2億個快遞包裹,更是中國旺盛的市場需求。
魯斯蘭,是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的全球新聞官。2019年,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面向全球招募人才,得知消息后,魯斯蘭毫不猶豫回到海南,并順利成為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引進的第一位外籍人才。
9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QFII、RQFII辦法》),中國證監會同步發布配套規則《關于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有關問題的規定》。
多國人士表示,即將召開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展現了中國強大的經濟恢復能力,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與中國合作的更多機遇,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了信心。 阿拉伯投資者聯盟主席賈邁勒·巴尤米說,近年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中國一直致力于推動國際貿易,舉辦服貿會將為全球經濟發展增添更多信心。
中國廣袤的“經濟之海”再度以容納百川的胸襟擁抱世界,為新冠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搭建合作共贏的平臺。本屆服貿會的召開正逢中國經濟在遭遇疫情沖擊后觸底反彈的重要節點。戰風浪、納百川,中國“經濟之海”定將持續為世界經濟帶來穩定力量和澎湃動力。
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草案)》進行了審議。這部法律草案明確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應當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護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根據基本法和有關國際公約適用于香港的權利和自由。
日前,重慶市多措并舉,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推進餐廳、酒吧、沿街小吃等復工,有序恢復“夜經濟”。德國和新加坡的媒體關注到,中國在控制住疫情后,逐步放寬對來自德國、新加坡等國的入境航班限額,力促經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