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7日15:49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這一年,他們不畏艱險,沖鋒“疫”線,及時傳遞疫情權威信息,真情講述疫戰中動人的瞬間和故事;這一年,他們腳踩泥土,躬身融入,駐守脫貧攻堅最前沿,探尋全面小康路上的幸福密碼;這一年,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再現新時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深刻內涵。
記者,時刻就位,時刻沖鋒一線。11月8日是第21個中國記者節,映象網特別策劃《記者請就位》,采訪本網及我省的新聞工作者故事,記錄記者群體的甘甜與辛苦,觸摸人世間的人情與冷暖,再現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
映象網記者 陳偉然
日以繼夜沖鋒在新聞一線,他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春節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作為國家一類新聞網站,河南省重點新聞網站,及時傳遞著黨委政府聲音、及時報道疫情、發布權威信息。一張張感人肺腑的照片,一篇篇振奮人心的報道對提振全社會共同抗疫的信心和決心,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這其中的許多稿件照片,都來自映象網記者阮海峰之手。
從2月1日開始,阮海峰就日以繼夜、連續奮戰,從省疫情防控工作多場新聞發布會,到鄭州版“小湯山”醫院建設工地現場,再到高鐵站、高速口、地鐵、社區等更多的“戰疫”場合,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媒體人要在疫情期間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阮海峰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踐行這個宗旨。他總是隨身背一個重大的雙肩包,除了采訪所需的電子產品,還有消毒液、口罩等防護物品。采取如此簡陋的防護措施,阮海峰記錄下金水區一線的街道辦事處人員、社區人員、交通、城管、環衛、執法、市場監督管理人員等上百個基層工作者的防疫故事,并多次連線武漢前方當地記者、醫護人員,編寫稿件300余篇。
他說,他只是做了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應該做的工作。不忘初心,勇擔使命,才能讓筆下的文字更加鮮活、更有生命力,宣傳正能量,抒寫大民生。
在家人眼里,他是“愛放鴿子”的“遲到爸爸”
“因為新聞隨時發生,做記者就是24小時待命。”阮海峰說。有一年春節期間,鄭州市德化街突發火災,正在和家人一起吃晚飯的阮海峰,得知線索后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火速趕往事發現場,“當我到達現場后,迅速向有關部門、目擊群眾了解火災情況,并拍攝了短視頻及照片。”阮海峰為了這條新聞能及時發出,他在臘月的寒風中用手機將稿件撰寫完畢,“等我回到家時已經是晚上12點,妻子和孩子都已經睡著了。雖然心中對家人有著虧欠,可是這就是我的工作,24小時待命是一名記者的使命。”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阮海峰在他們眼里總是會遲到、愛放鴿子。“我和妻子當初談戀愛的時候,我就經常在約會時‘放鴿子’。”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家人早已習慣了他這種“不辭而別”的工作性質,“有時候好不容易有一個假期,正計劃著去旅游,一個電話就又把我叫走了。”阮海峰說,妻子最討厭的聲音就是他的手機鈴聲:因為每當鈴聲響起,意味著他又要離開自己。
“做個好記者,做個好人”
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老記者”,阮海峰坦言他工作的最大動力就是那份屬于記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而成為一名好記者,也成為阮海峰的人生信條。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記者,我想首先是做個好人。”阮海峰說,好記者沒有統一的著裝,只有一致的目標和信念。在原則問題上,好記者立場堅定、態度鮮明,敢于為人民的利益赴湯蹈火,不為個人的利益動搖政治信念。好記者有堅持真理、為真理獻身的精神,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齊愛憎。好記者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能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平時都是我拍別人,今天突然反過來有點不適應。”說起自己的夢想,今年25歲的申連偉面對鏡頭顯得特別靦腆。他骨子里透著這個年齡的年輕人少有的老成持重,“心里特別有數。”這是他的同事對他的評價。“我是一個僅有4年新聞工作經驗的年輕記者,我非常熱愛新聞事業。4年來,飽含著對這份職業的熱情,我享受著這份職業給我帶來的苦和樂。”申連偉這樣說道。
談起記者這份職業,陳偉然用一個詞“堅守”來回答。陳偉然說,堅守對于一名記者而言,包含著對工作的執著,對家人的責任以及對自己的負責。堅守是一種能力,也更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目標。
吳彥飛,2010年前腳跨出大學校門,后腳踏入媒體大門,至今從事媒體工作10年。自2014年入職映象網以來,從采寫到策劃,獨家報道了多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新聞,致力講好信陽故事,從未止步。
2020年11月8日,是尚海東從事媒體行業以來度過的第18個記者節。22歲那年,他初出茅廬懷著一腔熱血,踏入了媒體行業,成為紙媒的一名記者,走過田間地頭、蹚過溪流急湍,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商丘農村發生的巨變,在萬千個動人的故事中,他對“記者”一詞的理解愈發深刻,那不僅是一個工作,更是一份責任。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他成為融媒體記者,曾為滯銷的農產品策劃代言視頻,幾天內,幾百畝扶貧草莓一售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