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7日10:56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這一年,他們不畏艱險,沖鋒“疫”線,及時傳遞疫情權威信息,真情講述疫戰中動人的瞬間和故事;這一年,他們腳踩泥土,躬身融入,駐守脫貧攻堅最前沿,探尋全面小康路上的幸福密碼;這一年,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再現新時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深刻內涵。
記者,時刻就位,時刻沖鋒一線。11月8日是第21個中國記者節,映象網特別策劃《記者請就位》,采訪本網及我省的新聞工作者故事,記錄記者群體的甘甜與辛苦,觸摸人世間的人情與冷暖,再現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
2020年11月8日,是尚海東從事媒體行業以來度過的第18個記者節。22歲那年,他初出茅廬懷著一腔熱血,踏入了媒體行業,成為紙媒的一名記者,走過田間地頭、蹚過溪流急湍,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商丘農村發生的巨變,在萬千個動人的故事中,他對“記者”一詞的理解愈發深刻,那不僅是一個工作,更是一份責任。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他成為融媒體記者,曾為滯銷的農產品策劃代言視頻,幾天內,幾百畝扶貧草莓一售而空。
從傳統媒體跨入融媒體
隨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新聞傳播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傳統媒體一度沒落。這一改變,讓曾經風風火火、說干就干的尚海東一度迷茫,這種落差讓他很難接受。“更多的年輕人喜歡玩手機,看圖片、看視頻,很少有人看報、看電視。”
在無數個難眠的夜里,他一次次思考出路,有一段時間,甚至放下工作,拿起了鐵鍬去種樹。“不干記者,我就回去種樹。”他用這種方式逃避現實。看著種下的樹苗一天天長大,思想中的疙瘩也慢慢化解開了:“世界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
再次回到媒體行業,他又找回了那個神采奕奕,充滿干勁的自己,這一次,他要在網絡媒體中再大干一場。
創新工作方式 得到市委網信辦的認可
2018年3月,中國好人榜在商丘發榜,發布會現場,各大媒體云集,長槍短炮爭奇斗艷。然而大家都對尚海東手中的“權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什么?怎么使用的?有什么效果?”在商丘,這是VR全景拍攝首次應用在新聞領域,第一視角還原新聞現場,獨特的報道方式吸引了網友的眼光,也贏得了商丘市委宣傳部部長王全周的點贊。
“這個贊讓我倍受鼓舞,覺得自己走的路沒錯。”后來,尚海東還組建了直播團隊、視頻團隊,在媒體高度融合的今天,他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風雨兼程 為生命而歌
“無論什么樣的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只有生產出來好的內容,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他認為,好的內容,在一線,在基層。
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對病毒知之甚少的時候,大家紛紛關門閉戶,而尚海東卻選擇逆行。“我們接到采訪指令,需要了解群眾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實時動態。最緊張的那幾天,我們不是在菜市場就是在醫院,要么就在采訪的路上。”
2月21日上午,商丘醫務人員馳援武漢,部分醫護被分到重癥科室與李蘭娟院士團隊一起工作。“采訪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女性醫務人員剃光了秀發,把愛和希望帶給武漢,他們克服身體和心理的壓力,對患者進行無微不至地照顧,這種大愛精神永垂不朽。”
從疫情初發到馳援武漢,再到春暖花開復產復學,這一幕幕都被定格在尚海東的鏡頭之中,商丘市委網信辦主任侯公濤在批示中寫道:“在疫情肆虐的危難關頭,映象網肩負黨媒責任與使命,記錄了疫情防控一線見聞,創作了大量精品佳作,感染了商丘廣大網民。”
尚海東說,記者手中的筆,會化身一束花,去弘揚真善美,也會化身一把槍,去討伐假丑惡。記者的使命就是說出真相,就像士兵必須戰斗,就像農民必定耕種;就像神經在感知、頭腦在思考;記者尋找真相、說出真相、傳播真相,這天職不必論證,這榮譽無須加冕。
“平時都是我拍別人,今天突然反過來有點不適應。”說起自己的夢想,今年25歲的申連偉面對鏡頭顯得特別靦腆。他骨子里透著這個年齡的年輕人少有的老成持重,“心里特別有數。”這是他的同事對他的評價。“我是一個僅有4年新聞工作經驗的年輕記者,我非常熱愛新聞事業。4年來,飽含著對這份職業的熱情,我享受著這份職業給我帶來的苦和樂。”申連偉這樣說道。
春節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作為國家一類新聞網站,河南省重點新聞網站,及時傳遞著黨委政府聲音、及時報道疫情、發布權威信息。一張張感人肺腑的照片,一篇篇振奮人心的報道對提振全社會共同抗疫的信心和決心,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這其中的許多稿件照片,都來自映象網記者阮海峰之手。
談起記者這份職業,陳偉然用一個詞“堅守”來回答。陳偉然說,堅守對于一名記者而言,包含著對工作的執著,對家人的責任以及對自己的負責。堅守是一種能力,也更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目標。
吳彥飛,2010年前腳跨出大學校門,后腳踏入媒體大門,至今從事媒體工作10年。自2014年入職映象網以來,從采寫到策劃,獨家報道了多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新聞,致力講好信陽故事,從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