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7日10:31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火炬村標志性地標。 李相博攝
火炬村村貌煥然一新。 趙唯淞攝
走在火炬村,墻畫四處可見。 李相博攝
【脫貧奔康·粵來粵好】
人民網揭陽11月5日電(趙唯淞)黨旗、國旗、火炬、號角、革命戰士沖鋒陷陣的身影……11月5日傍晚,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放學回家的小學生騎著自行車,在一面面彰顯紅色文化的墻畫間穿行。
火炬村原名龍躍坑村。解放戰爭時期,潮汕人民抗征隊就在這里成立。如今,村里保留著豐富的革命遺跡,如潮汕人民抗征隊司令部、后勤部、兵工廠、彈藥庫、軍政法庭、后方醫院等。
步行進入火炬村,“一墻一畫”的景象非常吸引人眼球。放眼望去,鵝黃色墻面上畫著黨旗、國旗、火炬、號角、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轉角處,充滿年代感和煙火氣的蓑衣、斗笠、種田、下河捉魚的畫面也不在少數。
去年火炬村重新粉刷舊屋外墻,以紅色故事為主題,繪制革命老區代表性墻畫,整個村貌煥然一新。走在村里,每一個轉角處,生動形象的精美畫面都能給人帶來驚喜,讓人更加了解這個“廣東省紅色黨建示范村”。
“這些墻畫顏料都經過特殊處理,10年不會掉色。”揭陽市直屬工作委員會副書記、駐火炬村黨建指導員何剛驕傲地介紹道。去年5月,火炬村還專門聘請專業的規劃設計團隊,對整個村莊進行全面規劃提升。
“從前的環境可沒有這么好。”望著眼前李氏祖祠外廣場上整齊的石板地,脫貧戶李許感慨道,“水、電、網都有了提升,還鋪上了柏油路。在外讀書的兒女回家更方便了。”
據了解,火炬村人口有1800多人,但常住人口僅有800余人,年輕一代多出村去讀書務工,老齡化嚴重。現在的火炬村環境整潔,道路交通條件變好了,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現在,火炬村著重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紅色旅游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明年7月,我們計劃改造老屋舊屋,專門做紅色故事民宿開發。”何剛說道。目前,火炬村還在探索進一步拓展農產品加工包裝產業,增加住宿、購物、鄉村休閑體驗等項目提高經濟附加值,保障農民受益,最終構建起完善的旅游產品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在部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有助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盤活紅色文化資源,做強生態環境優勢,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新華網發 劉建維攝 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東溝村由回鄉創業人士開辦的草木染坊染出的布匹。
看革命舊址、聽革命故事、感受紅色精神……從大山深處的革命老區到遠近聞名的紅色生態旅游村,紅色資源和綠水青山為廣東省揭陽市火炬村帶來新的發展生機。
習近平:把紅色這樣的一些革命故事學好,銘記在心里。把各種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這種現代化知識和本領也都掌握好,做我們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建設者,我們是大有希望的。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先進文化。
“70年前,十八軍軍長張國華的大女兒就是在進藏路上犧牲的,這也是十八軍進軍西藏的第一位犧牲者。 十八軍窯洞群遺址講解員“90后”藏族姑娘拉珍。拉珍站在十八軍窯洞群遺址前。
”東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旭介紹,2019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730余萬元,旅游接待量達4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50余萬元,帶動周邊50余戶村民就業創業,90%農村勞動力吃上了“旅游飯”,摘掉了“貧困帽”。
帶孩子參觀革命舊址,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范;走進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重溫紅色故事;獻上一束花,向為共和國獻身的英雄致敬……憶崢嶸歲月,聚奮進力量。“十一”期間,全國多地紅色景區人氣高漲,人們在互動體驗中感悟紅色文化,在致敬英雄中激發吾輩當自強的奮斗熱情。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以此為縮影,今年國慶假期,全國多地紅色景區人氣高漲,人們在游覽中滋潤家國情懷、傳承紅色精神、汲取追夢動力。
(吳兆飛)凝望著黃河出神,汽車一個轉向,視線被拉回到窗前。與積石山隔黃河相對,距查汗都斯鄉政府5公里,循化縣西路紅軍精神紅色教育基地便坐落于此。
在場館展陳中融入智能元素、為參觀者提供個性化講解、打造研學培訓等復合業態……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已舉辦17年,見證了湖南紅色文旅產業的不斷升級。在旅游文化節的開幕城市韶山,游客除了可以瞻仰毛澤東故居、紀念館,還可以觀看大型實景演出、沉浸式情景劇,在韶山營地參加紅色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