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3日11:46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陸宇航
10月底,各家銀行陸續披露了三季度經營業績。隨著疫情防控的持續向好,銀行業上半年利潤下滑的趨勢有所改善。總體而言,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增速下降幅度有所收窄,而眾多城商行的凈利潤恢復到了正增長態勢。同時,雖然不少銀行受困于疫情影響不良率有所提升,但隨著不良處置認定趨嚴和銀行業對風控的嚴格把關,銀行業資產質量整體表現穩定。
除了主要指標反映出的穩健經營外,各家銀行的三季度報告還有不少亮點。疫情之下,各家銀行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積極助力“六穩”“六保”大局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同時,各家銀行持續探索金融科技和數字化經營,賦能業務轉型和自身高質量發展。
經營持續步入正軌
“三季度,36家A股上市銀行整體經營維持穩健,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2%,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7.7%,降幅收窄。”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表示。
在盈利方面,杭州銀行、青島銀行、廈門銀行、成都銀行、長沙銀行等眾多城商行在三季度實現凈利潤同比正增長。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凈利潤同比降幅大體保持在5%至10%的區間內,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大行的降幅在8%至9%內。民生銀行的降幅為18.01%,該行表示主要是由于加大撥備計提和資產處置力度,這也是拖累銀行業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
分銀行來看,武雯表示,三季度,A股上市銀行中城商行的ROE水平維持高位,但從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情況來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業績相對優于區域性銀行,體現其抗經濟周期的能力更強。
“展望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隨著疫情對宏觀經濟及銀行業的沖擊逐步減弱,銀行業整體經營環境相對寬松,營業收入增速有望回升,大幅計提撥備的可能性減弱,但不良確認趨嚴的態勢延續,凈利潤增速迎來拐點,逐步由負轉正,但利潤增長仍低位徘徊,增速取決于各家銀行撥備計提策略,預計維持在-6%至3%之間。”武雯預測表示。
資產質量方面,六大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的不良率較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隨著經濟逐步回暖,風險暴露逐步接近尾聲,銀行業資產質量將持續得到改善。多家銀行高度重視風控,例如,北京銀行表示堅持“控大額、控累加、控占比、控限額”的管理要求,持續推進大額風險暴露管理系統建設。同時,啟動統一額度管理平臺建設,提升額度管控的精準性和全面性,并推進大數據風險預警項目,提升數據應用效能,全面強化自動化預警管理能力。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未來銀行的資產質量演變仍將主要來自“老問題”。“首先,疫情以來的風險暴露最快、釋放最徹底的個人短期消費類貸款風險已充分顯現,后續進入修復程序,且總不良規模較小,風險調整后收益水平具有吸引力,零售信貸業務所受擾動已接近尾聲;其次,雖然部分延期還本付息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到期后有形成不良的壓力,但宏觀經濟企穩向好勢頭未變,且主要投放信用類貸款的國有大行回旋余地較大;此外,現實的風險點更多在于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之際的‘歷史問題’,企業的‘僵尸化’使得大額問題資產偏多,貸款實際收息率下降。”
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
面對疫情沖擊,各家銀行在維持自身穩健經營的同時,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圍繞“六穩”“六保”大局,持續加大貸款投放力度,助力實體經濟共渡難關。在三季報中,各家銀行通過不同口徑的數據,展現了自己所做出的努力。
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農行實體貸款較年初增加1.65萬億元,增量、增速均創近5年新高;中行進一步加大融資支持力度,人民幣貸款比年初新增9020.58億元,同比多增1509.76億元,支持企業債券融資,境內承銷債券12597億元,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力度,同比多投358億元;興業銀行普惠小微、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面向實體領域貸款實現較快增長,貸款余額3.8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2.25%,高于總資產增速5.62個百分點,在總資產中占比由年初的48.16%進一步提升至50.70%。
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小微及民營企業的生存及經營情況與就業、民生息息相關,是銀行業助力實體經濟恢復和“六穩”“六保”大局的重要方面。
各家銀行也在疫情防控期間繼續加大紓困小微的力度。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交行普惠金融“兩增”口徑貸款余額2462.8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23.37億元,增幅50.22%;郵儲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7902.39億元,線上化小微貸款產品余額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比例為40.73%,較上年末提升16.73個百分點;光大銀行普惠貸款余額1919億元,提前超額完成普惠金融全年監管要求,民營企業對公表內外授信余額近1.1萬億元,給予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小微企業主臨時性延期還本170.76億元,延期付息13.42億元;民生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總額5008.9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67%,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累計發放4208.86億元,平均發放利率5.95%,比上年平均發放利率下降0.60個百分點。
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各家銀行也積極創新。例如,今年以來,浙商銀行新投放業務超過半數為平臺化業務,初步探索了一條既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能有效管控風險、提升績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截至9月末,該行平臺化業務服務企業57196戶,提供融資余額6427.53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26%和42%。
從“六穩”“六保”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銀行業將繼續在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下一步將秉承穩健經營和價值創造理念,不斷加大新金融探索發展力度,縱深推進‘三大戰略’,創新數字化經營模式,保持穩健均衡可持續的經營業績,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貢獻金融力量。”建行有關負責人說。
科技助推高質量發展
“交行將科技賦能上升到集團戰略層面,不斷加快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步伐。報告期內,正式成立交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并在總行層面成立了數據管理與應用部,為業務運行提供全渠道、全場景、全鏈路的數據應用支撐。實施了新一代集團信息系統智慧化轉型工程,推進技術架構向分布式、云計算平臺轉型。”在交行三季報發布電話會中,科技和數字化成了關鍵詞,這也是為多數銀行在本次業績披露中所重點關注的。
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建行創新升級推出“惠懂你2.0”,以信貸融資為核心,實現“一站式”服務、“一分鐘”融資和“一價式”收費,持續降低實體經濟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交行打造集信用、擔保、抵押類融資產品為一體的“普惠e貸”線上標準化產品服務包,切實提升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專業性、滿意度。
同時,科技繼續成為推進銀行零售轉型的法寶。招行表示將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開放融合方法論,圍繞“客戶+科技”兩大主線,加快探索零售金融數字化經營模式,全面提升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浦發銀行持續深化客戶經營數字化,僅三季度,API新增連接客戶數近3200戶,個人手機銀行月活數超1100萬,月交易量突破萬億元;光大銀行三季度繼續全面深化“123+N”數字銀行發展體系建設。其中,“一個智慧大腦”重塑銀行智能服務,升級智能感知平臺,實現多模態生物識別的交叉應用,覆蓋場景數量246個,較年初增長74%。“三項服務能力”聚焦移動化、開放化、生態化,開啟財富管理3.0新時代。
銀行業也將持續提升自己的數字化經營能力。郵儲銀行將全力推進“十三五”IT規劃收官和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建設,重點做好信貸業務平臺、“郵儲生活”App等工程建設,提升全行科技支撐能力;中行深化科技業務融合,加速推進企業級架構建設,加緊實施數據治理工作,全面展開跨境、教育、體育、銀發等戰略級場景建設,并有序推進智慧運營與網點轉型等重點工程,升級手機銀行平臺,持續完善線上金融服務。
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電信廣播電視衛星傳輸服務、金融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氣區間,業務總量明顯增長。11月份房地產、生態保護及環境治理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降至臨界點以下,景氣度有所回落。建筑業景氣度高位回升,生產活動總體有所加快,用工需求也有所增加。
11月26日,記者從省工信廳獲悉,工信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遴選的第二批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公示結束,全國共有33個市(區)入選,我省鄭州市、新鄉市在列。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旨在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強化金融對產業的支撐作用,營造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生態環境,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總體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前瞻性、主動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成效顯著,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通報顯示,工商銀行部分分支機構違規向小微企業收取貸款承諾費、投融資顧問費等“兩禁兩限”費用,涉及工商銀行9家分行,違規向20戶小微企業收取“兩禁兩限”費用,合計約2285萬元。
金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通過加強政銀企對接,盤活企業資產,創新放貸形式,讓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實體經濟,化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隨著新證券法的正式實施以及一系列重磅舉措的陸續推出,全面推進注冊制改革、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等工作正卓有成效地全速開展,這無疑是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文字/彭瀧阩 漫畫/黃春宇) 漫話中國經濟 系列網評
近期,江蘇連云港海州經濟開發區及時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扶持政策,助力園區外貿企業全力應對全球疫情風險。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生產線上機器轟鳴,調試場里人來車往,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廠區里一如既往的繁忙。
智能化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將分散或孤立的設備、產品、生產者、企業等以產業鏈、價值鏈等方式連接起來,形成聯動發展。站在新起點上,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加速制造業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