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1日20:05 來源:科技日報
從提出設想到科學論證,再到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和建成運行,已經走過了百年歲月。彈指一揮間,在如期完成建設任務并連續經受了13年試驗性蓄水檢驗后,三峽工程又迎來了其建設歷程中的高光時刻。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日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范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在國際大壩委員會榮譽主席、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秘書長賈金生看來,三峽工程產生的效益跟其設計功能相比,在很多方面已經完全實現甚至超額實現。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和高效運行,推動了我國乃至世界水電技術的快速發展。
工程運行穩定可靠 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作為一項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三峽工程的建設質量一直備受關注。三峽工程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81米,最大壩底寬度126米,其防洪設計、抗震設計、建筑物穩定和應力的控制等均采用非常嚴苛的設計標準。
同時,為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三峽各建筑物的工作性態和安全狀況,三峽樞紐工程區域布置了門類齊全、數量龐大的安全監測設施,總共有3大類、14科目、12087支監測儀器,對工程的工作性態進行自動化實時監測和分析。
據介紹,各項監測成果表明,三峽工程投入運行以來,攔河大壩及泄洪消能、引水發電、通航及茅坪溪防護工程等主要建筑物工作性態正常,機電系統及設備、金屬結構設備經過各種工況運行檢驗,運行安全穩定;輸變電工程運行安全穩定可靠,設備狀態良好,滿足電站電力送出需要。
穩如磐石的三峽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方面交出一份份表現卓越的答卷。
今年汛期,受強降雨影響,長江流域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編號洪水接連而至,三峽水庫出現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洪峰流量75000立方米每秒。在與洪水的反復較量中,三峽工程力挽狂瀾,與長江上中游其他水庫聯手筑起“銅墻鐵壁”,避免了城陵磯附近蓄滯洪區分洪運用。
據統計,從蓄水至2020年8月底,三峽水庫累計攔洪總量超過1800億立方米。2010年、2012年和2020年,三峽入庫最大洪峰均超過70000立方米每秒,經過水庫攔蓄,削減洪峰約40%,極大減輕了下游地區防洪壓力,大幅度降低了防汛風險和成本。
在積極抵御洪水的同時,三峽工程有力支持了華東、華中、廣東等地區電力供應。三峽電站是世界上總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截至2020年8月底,其累計發電量達13541億千瓦時。投產以來,三峽電站發出的優質清潔電力能源,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30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69億噸。
大壩建設攻堅克難 創造多項世界第一
“作為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三峽工程在土石方開挖工程、大壩混凝土工程、金屬結構制作與安裝工程、機電設備制造與安裝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技術進步有目共睹,是中國水電技術追趕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標志。”賈金生表示。
大江截流是三峽工程建設中的第一場關鍵戰役。1997年11月8日下午3時30分,三峽大江截流勝利合龍,創造了截流流量8480—11600立方米每秒,截流水深60米,上下游戧堤進占24小時拋投強度19.4萬立方米的世界紀錄。大江截流的實現標志著三峽一期工程完成。
長江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近l萬億立方米,占中國河川徑流總量的36%左右,水量居世界第三位。三峽工程所在的長江干流宜昌站多年平均徑流量4510億立方米,在這樣大的河流上進行截流,其難度可想而知。
截流水深、流量大,截流施工強度高和工期緊,截流進程中有通航要求,以及戧堤基礎覆蓋層深厚等是三峽大江截流面臨的幾大難點。如何防止戧堤進占時堤頭坍塌,保證堤頭穩定,成為截流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為確保大江截流順利完成,建設者們開展了大量水力學模型試驗、數值計算和機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當水深減少到20米左右時,可以有效防止堤頭坍塌,保證堤頭安全穩定。據此,最終確定采用“預平拋墊底,上游單戧立堵,雙向進占,下游尾隨進占”的方案,解決了深水截流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大江截流只是三峽工程建設中破解的關鍵技術難題之一。據統計,三峽工程建設形成的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0多項,專利數百項,創造了100多項“世界之最”。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長江三峽樞紐工程”項目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回望三峽工程的建設歷程,我們走過了一條自力更生、敢于創新的堅實道路,做到了將大國重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三峽百年夢圓,將激勵億萬國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夢想不止、奮斗不息!”賈金生表示。(科技日報北京11月1日電)
聯播+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把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完成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強調,中國之所以能辦成這么多大事,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上圖為1993年拍攝的三峽大壩壩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黃正平攝);下圖為2020年11月1日拍攝的三峽大壩(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啟泄洪深孔泄洪(2020年8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日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生態與環境保護方面,至2020年8月底,三峽電站發出的優質清潔電力能源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30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69億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6月以來,長江流域頻繁、持續的強降雨天氣,給湖北、重慶、江西等地帶來了洪澇災害。受集中強降雨影響,7月2日,長江上游干流、烏江、三峽區間、洞庭湖水系發生明顯漲水過程,三峽入庫流量快速上漲,當日10時,三峽水庫迎來了2020年長江第1號洪水,14時洪水峰值達5.3萬立方米/秒。
受長江中上游強降雨影響,進入三峽水庫的水量持續增多。為應對此輪來水,長江防總要求將三峽水庫下泄流量上調至日均3.5萬立方米/秒。29日8時,三峽電站34臺機組全開,總出力超過2000萬千瓦,接近滿發狀態。
6月29日,三峽樞紐開啟泄洪孔泄洪(無人機照片)。為應對此輪來水,長江防總要求將三峽水庫下泄流量上調至日均3.5萬立方米/秒。為騰出一定庫容迎接近期可能到來的洪水,三峽樞紐于6月29日上午開啟兩個泄洪孔,加大下泄流量。
3月8日下午,張春德接到任務,前往愛心物資運貨點搬運來自云南的1000份愛心蔬菜,上貨、卸貨、分揀……一下午的時間,張春德和社區志愿者完成了一場高強度的“折返跑”。張春德說,每天在社區都能親身感受到“鄰里守望、眾志成城”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他斗志昂揚,充滿了戰勝疫情的決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可以說,國家集中力量抗擊疫情,是發揮我國制度優勢的一次集中檢視,也是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次重大考驗。總之,中國抗疫的合力來自于中國制度內在的獨特優勢,也是這一顯著優勢的本質體現和根本要求。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深改會議上的重要強調,正是為我們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指出實踐方向。大力推進鄉村交通、網絡、衛生、教育、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
如何讓非洲國家擺脫貧困、實現發展,是奧巴桑喬和孔戴對中國產生興趣的共同原因。幾內亞總統 孔戴: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國家都可以擺脫貧困并解決眾多問題,這啟示我們,非洲也能擺脫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