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12:16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最近公布的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中,外貿指數十分亮眼: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0.7%。累計進出口總值年內首次實現同比正增長。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尚未結束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非常難得。回顧過去五年,整個“十三五”期間,中國外貿經歷了多次沖擊和考驗。外貿行業是怎樣尋找出路,鍛造韌性的呢?
-6.5%,-0.2%,7.5%,它們分別對應的是中國今年前三個季度的外貿進出口增速,從一季度大幅回落,到二季度止跌企穩,再到三季度的全面反彈,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沖擊尚未結束之時,這樣的表現超乎預期。
復工復產、減稅降費、“六穩”“六保”,這些媒體上出現的高頻詞匯無不透露出2020年疫情之下,中央對于穩住外貿基本盤的緊迫感和行動力,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從供給端到需求端給外貿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為國民經濟,特別是外貿的快速復蘇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全球主要的貿易大國,中國在“十三五”期間,一直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和考驗,也屢次渡過險灘,除了政府及時而有力的政策幫扶,中國外貿產業日益增強的韌性,被認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隨后頒布的《對外貿易發展的“十三五” 規劃》中,并沒有設定規模增速的量化指標。這反映出決策者對于當時國際大環境和國內發展潛力的判斷。2015、2016年世界貿易額連續出現大幅萎縮,受此影響中國外貿增速已經連續三年未達到既定目標,與此同時,中國外貿體量到達了一個歷史高位。
“十三五”之初,盡管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世界第一,但是加工貿易占了近40%,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我國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出口產品主要依賴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組裝環節,尤其是隨著我國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制造業傳統的比較優勢明顯弱化。我國對外貿易雖然規模增長快,但質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這成了我國外貿行業面臨的一座大山。
如何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突圍,并迅速確立競爭優勢?打造自主品牌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力點。作為外貿大省的廣東,2019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7.14萬億元人民幣,連續34年位居全國第一,更重要的是,新業態新動能在“十三五”期間,繼續保持快速發展,越來越多本土品牌制造業企業在這幾年脫引而出,迅速占領全球高端市場份額,其產品的每個生產環節和重要部分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一款由廣東東莞某自主品牌生產的智能床墊,設計來自意大利的研發中心,彈簧、乳膠等配件來自于全球知名的供應商,產品賣到全球后,大部分利潤都留在了中國企業自己手里,這與此前,設計和品牌都來自國外,中國企業通過代加工,賺取微薄利潤的加工貿易有了本質區別。“十三五”期間,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把更多的投入放在了產品設計和研發上,實現著轉型升級上的突圍。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余淼杰:我國產品的出口附加值在不斷提升,這是我國外貿方面提質明顯的一個特征。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在研發創新水平上,創新占GDP比重占達到4.1%,高于歐美國家2.1%。
“十三五”期間,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讓中國外貿產品結構持續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保持較高增速,2019年,僅機電產品的出口占比就提升至58.4%,除了貨物貿易的結構優化,中國服務貿易額也穩步攀升,服務進出口規模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二,優化的外貿結構讓外貿質量進一步提升。
回顧“十三五”期間的全球貿易環境,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的抬頭成為一大挑戰,2018年,作為現行國際貿易體系的主要締造者,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的美國,主動挑起了多輪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給中美經貿關系,乃至全球經貿領域秩序帶來極大沖擊,中國除了積極利用現有規則進行果斷應對,外貿區域結構的優化成為抵御風險的重要環節。
2019年,中美之間因經貿摩擦,雙邊貿易額大幅下滑了1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當年整體外貿額卻依然增長了0.5%,出口甚至創下了250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分布廣泛的對外貿易伙伴正是這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 梁明:2016年,對新興市場出口占比僅有46%,到2019年已經提升到了51.5%,對新興國家出口是在大幅增長的,也降低了中國外貿的風險。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進出口穩步增長,1月至8月雙邊貿易額為4165.5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6%。東盟已經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此同時,包括東盟十國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預計將在今年超過30%,隨著新興市場在中國外貿份額中的提升,以及更多元的區域經貿合作機制,中國的出口結構也變得越來越安全健康。
“十三五”期間,受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等趨勢的影響,全球跨境投資持續低迷,而我國利用外資卻逆勢增長,2017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2016—2019年中國吸收外資合計達5496億美元。與此同時,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在揭牌成立僅一年的上海自貿區臨港片區,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加速建設,歐洲第一大資產管理公司東方匯理與中國銀行籌備設立合資理財公司,外資出資比例占到55%,這是我國首家由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
2013年,中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浦東誕生,開啟“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新探索。隨后,自貿試驗區也擴展到更多的省份,特別是“十三五”期間,自貿試驗區迅速擴容,總數已經達到21個,形成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格局。不斷擴圍提質的自貿試驗區展現出我國擴大開放的新作為,也彰顯了我國以擴大開放應對外部挑戰的底氣和定力。
2020年,我國繼續自主降低關稅;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全國版負面清單已縮減至33條。同時,我國持續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排名中從2018年的第七十八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三十一位。“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中國外貿繼續提質增效,打造高水平開放新格局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歇。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外貿,從數字來看,占比已經減少,而質量卻穩步提升。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面對自身結構性矛盾和國際形勢的風云突變,外貿企業積極轉型升級,打造新的競爭力。國家也在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開放水平和開放質量全面躍升,在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之時,不僅穩住了外貿外資基本盤,更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打造新發展格局,我們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也需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外貿在國民經濟中依然舉足輕重。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題:“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北京時間12月6日11時5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今天(8日)上午,教育部召開第三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情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目前,我國共有職業學校1.15萬所,在校生2857.18萬人;中職招生600.37萬,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1.70%;高職(專科)招生483.61萬,占普通本專科的52.90%。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這些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結果。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披荊斬棘,奮勇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不斷結出更多實踐成果,展現蓬勃生機。
信心和底氣,源于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
總有一些年份,注定會在時間的坐標軸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愛是因為這是一條連接鄭州北區東西向的咽喉要道,而恨則是由于彩虹橋常常在早晚高峰擁堵得一塌糊涂。去年10月26日起,鄭州市對彩虹橋進行封閉,由此,驅車往來高新區和東區需要繞上一大圈。
“‘十四五’時期,海南最大的機遇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最重要的任務是高質量高標準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十三五”時期,海南辦成了許多過去不敢想、沒辦成的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自由貿易港建設實現順利開局。
題:先學一步 深學一層——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黨組(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學習綜述 像農業農村部一樣,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黨組(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通過扎實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吃透全會精神。
“十三五”期間,我國社保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管理服務優化規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