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17:37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后,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值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映象網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聽他們的抗美援朝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致敬英雄“老兵”。
映象網記者 楊增強 實習生 陳震宇
人物名片
李德印,出生于1930年,祖籍河南省伊川縣呂店鎮清泉寺村,1950年成為了一名志愿軍戰士,同年12月12日到達朝鮮西浦里,分配在67軍200師偵察連任偵察兵,先后參加了元山、十字架戰役。1953年8月,在戰場上身負重傷的李德印回到了祖國,并先后在河南省革命殘廢軍人學校、河南省革命殘廢軍人速成中學學習,1957年8月分配到臨汝縣拖拉機站,積極投身祖國建設。
熱血青年響應號召 保家衛國跨江入朝
1950年,剛滿二十歲的李德印為了實現保家衛國的理想,自愿報名參加抗美援朝,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
“當時經過一個多月的急行軍,父親于1950年12月12日到達了朝鮮西浦里,被分配在67軍200師偵察連。那時父親只有一個的心愿:打敗美帝國主義,讓祖國和人民能夠過上安寧的日子,哪怕自己只剩最后一口氣也要跟敵人血拼到底。”女兒李蘭談起父親向自己講述的那段崢嶸歲月,眼中漸漸地泛起了淚花。
一個多月前,平日里身體強健的李德印老人突發腦梗,被送往醫院救治,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這次腦梗,對父親的記憶力造成了很大的損害,當時連自己都女兒都認不出來了,但是說起自己在朝鮮前線時的事情,老人家依然能給我們講出來。”
做插進敵人心臟的“尖刀”,到最前沿、最危險的地方
作為偵察兵,李德印的任務就是偵查敵情、地形,掌握地方的作戰行動軌跡,刺探敵情、掌握情報正是部隊能否打贏戰爭的關鍵所在。
有一次,李德印和戰友們為了活捉敵人,冒著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匍匐在山溝的雪地里。當時敵我雙方陣地的直線距離不過200米,李德印和戰友們從凌晨一點到第二天黎明時分,潛伏在雪地中30多個小時,不能有任何聲響、不能有任何動靜。當他們發現有敵人可抓捕時,有的戰友雙腿被凍斷,有的再也沒有醒來……
“戰爭年代,父親在朝鮮戰場的日日夜夜,每一刻都是命懸一線,但父親和戰友們懷著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1953年7月17日,志愿軍全線向敵軍發起總攻,總攻人數之多、火力之猛前所未有。這次戰役,全面扭轉了戰爭局勢,成為美國提出停戰談判的決定性一戰,也就是在這場漢江戰役中,李德印被敵人扔下的炮彈炸傷,倒在陣地上血肉模糊,不能動彈。身邊的戰友劉懷發為他進行了簡單的包扎,在小樹林中又遭到了敵機的二次轟炸,李德印再度昏迷……
1953年7月27日,李德印受傷10天后,這場正義之戰終于以美國戰敗的結果在朝鮮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議。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李德印不顧全身傷痛,久久凝望著祖國的方向,這也給了他支撐回到祖國的信念。
英勇戰士投身建設 清廉實干榮膺勞模
1957年,李德印復退到地方后,先后在拖拉機站和農機公司工作,剛參加工作時,由于身體不好,哪里都不肯要,李德印暗下決心:工作不能落后,要用實際行動改變大家的看法。
當時的工作主要是機械耕作,通過幾個月的踏實苦干,李德印被單位樹為趕超標兵,當時大家提出的學習口號是“下決心、鼓干勁,趕上超過李德印”。
1958年,李德印被調整到當時全縣馬力最大的蘇聯進口德特54鏈軌拖拉機組,這輛車馬力大,但毛病多,經過多日反復琢磨與反復拆裝,李德印提出把原先加機油的螺絲焊死,改從車內外平衡臂前后鉆孔加機油。這項技術改造被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所采用,掀起了一場技術革命。由于工作努力踏實肯干,1958年7月,李德印出席洛陽地區勞模大會,1959年1月出席河南省勞模大會……
“父親一生清貧,不管環境多么艱難,始終勤懇工作,為農機事業付出了全部心血。雖然已是九十歲高齡,每天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熱心公益,為災區人民捐款,關注弱勢群體,服務相鄉鄰。”女兒李蘭說。
因在戰爭中留下身體殘疾,當地政府考慮到李德印老人年事已高,十幾年前便安排其住進了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特護病房,醫護人員長久以往的悉心照料以及黨和國家對抗美援朝老兵們的政策關懷,讓李德印老人倍感舒心與溫暖。
2016年8月7日,李德印到宜陽縣看望了兩位老戰友,時隔六十多年再次相見,老人們的心情都萬分激動。他們回憶戰爭年代一起度過的歲月,又聊到當今的世界局勢。李德印感慨地說:“祖國強大人民才能幸福,如果祖國母親需要我,我們每個人都會用生命捍衛她的尊嚴!”
在采訪最后,91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德印向記者唱起了那首他記憶最深的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伴隨著激昂的歌聲,李德印老人的眼中也閃耀起了熠熠光輝。
銘記偉大,捍衛和平,致敬李德印,致敬英雄“老兵”。
在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有一位名叫楊寧的志愿者,從2007年開始,他義務幫助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尋找親人和家屬。 13年來,楊寧的足跡遍布全國8個省份,去過大大小小烈士陵園200余處、村屯180余個,為400多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找到了親屬。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日子里,人們除了為志愿軍的英勇頑強而感動外,也關心志愿軍官兵吃什么。從1952年起,國內一些食品加工廠還研制生產了罐頭食品,供給在朝鮮前線的志愿軍食用。
7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高呼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軍隊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從而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奮進新時代,黨員干部要用實際行動弘揚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續寫新的發展奇跡。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彈指一揮間,但對于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來講,是永遠難以忘懷的歷史。
“2020年7月2日,國家給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頒發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80多天的守備戰終于結束了,我們趕跑了敵人守住了陣地,但是那九死一生的時刻,我這輩子都不能忘懷。無數英烈前赴后繼,他們用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為中國構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李雨村:“開了大會,給我們學校第一批參加抗美援朝的30個學生,披紅戴花,然后把大學的畢業證書都給我們印好了,算提前畢業。李雨村:“高臺山戰役打了四天四夜,連續進攻了七次,結果我們把土耳其旅消滅了,美軍三師逃跑了,漢江的防線突破了。
戰地新聞工作者。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有7人血灑疆場。穿越時空、代代流傳。承載了多少忠誠無悔與英勇無畏。銘記閃耀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名字。▼ 原標題:《 抗美援朝戰場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戰士》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38軍和八勇士可歌可泣、令人動容的英勇事跡。觀眾 葉治洲:38軍“萬歲軍”是我們軍中的一個模范的代表,他們就是打仗的時候敢于犧牲,作戰的過程中非常勇猛。
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與強權、公理與霸凌、進步與倒退的激烈碰撞和對決,是中華民族反抗侵略與霸權的正義之戰。中國共產黨人得出了結論: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應當參戰,必須參戰”。
金城戰役歷時15天,志愿軍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第24軍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防守的正面寬達25公里的堅固陣地,向南擴展陣地160多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地區戰線,重創南朝鮮軍4個師,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