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11:57 來源:工人日報
地處大別山區的河南省信陽市,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但貧困的帽子也曾讓這座紅色名城如芒在背——它曾是全省唯一一個轄縣均為貧困縣的省轄市。
為擺脫貧困,革命老區信陽市依托綠水青山,發揮資源優勢,以“多彩田園”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培養了一批特色產業,發展出旅游扶貧、職教扶貧、電商扶貧等多種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特色脫貧致富路。
如今,信陽建成示范基地1952個,累計帶動貧困戶9.4萬戶,帶動貧困人口30.2萬人,帶動貧困村860個,覆蓋率93.5%,這片綠色的廣袤山野上正不斷生長出新的希望,生機勃勃。
貧困村落“換模樣”
翠綠的山崗,潺潺溪流蜿蜒纏繞,青磚黛瓦,古樸民居掩映其中。今年“十一”黃金周,位于信陽市平橋區的郝堂村成為熱門的旅游去處。
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交通閉塞的貧困村,地處丘陵山區,耕地面積較少。由于沒有突出的發展優勢,郝堂村長期處于窮困之中。直到2012年,郝堂村被列為信陽市農村改革發展綜合改革試驗點后,一切變了模樣。
郝堂村按照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理念,建設美麗鄉村。改造成功的郝堂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綠園生態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大力發展以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為引領的近郊鄉村旅游。圍繞旅游產業發展要素,開農家樂、客棧,出售特色手工藝品等,并采取組團、散客、騎行、自駕等多種方式組織游客。2009年還是省級貧困村的郝堂,現在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除了郝堂,一大批風景如畫的山村開始走旅游脫貧的新路子。據統計,全市鄉村旅游景點全年參觀游客1780余萬人次,綜合性收入超過80億元,15萬人從事鄉村旅游經營,累計有4.08萬人貧困人口通過參與旅游經營脫了貧。
職教扶貧“拔窮根”
近幾日,氣溫驟降讓人猝不及防。信陽市羅山縣東鋪鎮北楊店村的黃立權接連幾日,都在忙著給養殖場里的8000只雞做保溫防護。
“冬天要到了,得提前準備好。”黃立權說,養雞學問很大,要按照專家培訓的科學方法來。幾年前,他還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養雞不過幾十只。在縣里的幫助下,他參加了養殖專業培訓。在專家的建議下,開始依托自家林地散養土雞,發展到現在的8000余只雞,年增收6萬余元,成功擺脫了貧困。
2016年以來,羅山縣把提升農民素質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環節,大力開展“職教扶貧”。以高標準建設的縣職教中心為依托,累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向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開展精準技能培訓并發放小額補貼,越來越多貧困戶靠著技能擺脫貧困,帶動周邊人一起致富。
“給錢給物,不如給技術。我們依托職業學校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開展精準技能培訓,老百姓‘點菜’后,相關專家前往授課。”羅山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陳平說,他們實行“一周一村、送教下鄉”的培訓模式,將培訓班辦到貧困村,將技能送到家門口。
此外,信陽市立足區位和交通優勢,全面構建政府、高校、協會、企業“四位一體”的電商人才孵化培訓機制,在電商平臺上線企業達4300多家,優質土特產網銷走俏。
“雁南飛”變“鳳還巢”
10月,信陽市光山縣的司馬光油茶園內,潔白的油茶花都會開遍山丘。“滿目生機,很有成就感。”陳世法對記者說。
10多年前,家鄉的荒涼深深刺痛了陳世法,常年在外闖蕩的他被深深的鄉情牽絆,決定成為家鄉的建設者。
經過對油茶主產區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察,陳世法承包了近3萬畝荒山荒坡,創辦了光山縣第一家油茶企業。
作為第一批返鄉創業者,如今,司馬光油茶園油茶種植面積達到2.7萬畝,年產值近億元,帶動就業2000多人。當初那個光禿禿的山丘,已經布滿希望的顏色。
10多年來,政府對返鄉創業青年的各項優惠政策越來越多。截至2020年7月底,全市返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5.1萬人,累計創辦各類經營主體10.3萬多個,帶動了95.2萬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
從“雁南飛”到“鳳還巢”,信陽市所轄8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92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
11月7日,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的村委會里格外熱鬧。” 2018年,馬鞍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成,實施“育民、便民、樂民、安民、富民”五項為民計劃,為文旅產業發展凝心聚力。
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其中寶豐縣王世杰入選此榜中的“助人為樂好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計投入2.56億元,有效帶動39個貧困村、2100戶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這些年來,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決扛牢政治責任,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省長尹弘經常深入貧困村開展調研,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把脈問診、開出脫貧“藥方”。
核心提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廣西深度貧困縣,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頂頂“帽子”。馬空認識到,進一步延長旅游產業鏈,借助旅游扶貧這面“帆”,優化“旅游+”“+旅游”模式,方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從中獲取更大效益。
濟南與湘西的實踐證明,東西部扶貧協作,不是單向幫扶,而是雙向協作,走向互利共贏。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已累計有劉靜這樣的泉城義工400余名,從濟南飛到湘西,摸索走出一條“志愿服務參與精準扶貧”之路。
就在這時,歐新華說又有扶貧好政策了,村里的山林吸收二氧化碳可以賣錢,能幫助村民申請貸款。據人民銀行肇慶市中心支行統計,截至今年9月末,肇慶市金融機構辦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等類型的環境權益融資達7.1億元,綠色貸款余額135.6億元。
產業扶貧已成貧困地區脫貧的重要推動力 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產業扶貧對貧困戶收入增長貢獻率已經達到了57%。隨著一系列產業扶貧措施的落實,貧困群眾不僅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也明顯提升。
山丹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全省18個嚴重干旱缺水縣之一,也是全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之一。截止2019年底,山丹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498戶13840人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從9.29%下降至0,全縣向全面小康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
據統計,至2018年底,廣東全省94%的行政村、75%的自然村、91.5%的農村居民喝上自來水。目前,廣東已建成各類農村供水工程2.07萬宗,全省20500個行政村的99.9%、15.4萬個自然村的87%實現了集中供水,受益人口6300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2.5%。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也要求,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