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16:21 來源:求是網
“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了寶貴生命。烈士們的功績彪炳千秋,烈士們的英名萬古流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美援朝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這是一場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進行的現代化戰爭,當時,中美兩國國力相差巨大。在這樣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志愿軍將士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英雄們說:我們的身后就是祖國,為了祖國人民的和平,我們不能后退一步!這種血性令敵人膽寒,讓天地動容!20軍連長楊根思在連續打退美軍陸戰第1師8次進攻后,最后時刻抱起炸藥包與敵同歸于盡;上甘嶺戰役中,著名戰斗英雄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為部隊反擊開辟勝利通道;15軍戰士邱少云在作戰潛伏中,不幸被敵人的燃燒彈擊中,為了整個戰斗的勝利,他強忍烈火燒身的劇痛,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6歲……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涌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他們與其他志愿軍將士一起,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他們無愧于“最可愛的人”的光榮稱號!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新時代是成就英雄的時代。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展史上,英雄如天上星辰,數不勝數。民族危難之際,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時,總有人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舍身取義,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始終巍然屹立。特別是在中華民族受盡欺凌的近代,無數民族英雄奮起抵御外侮、救亡圖存、保家衛國,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正是他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前行。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鍛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戰爭年代需要英雄,和平時期同樣需要英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6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一代又一代共和國的英雄們,同全國人民一道,頑強拼搏、持續奮斗,使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天,我們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景光明。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前進路上,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傳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面對各種阻力壓力,面對各種困難和考驗,要像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那樣,英勇頑強、舍生忘死,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知難而進、堅韌向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殺出一條血路”,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2020年9月27日,從韓國仁川機場起飛的中國專機降落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機上搭載著117位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這是第七批回國的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最近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孫景坤說:“現在全社會褒揚英烈、尊崇軍人的氛圍越來越好。希望年輕一代能學習英雄精神,在各個崗位上都頑強奮斗、爭做先鋒。”
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英雄是一個國家光輝歷史的記憶,是一個民族堅挺不屈的脊梁,是一個社會價值導向的坐標,是人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和杰出代表。崇尚英雄,不僅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更是為充分發揮人民英雄的引領示范作用,激發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凝聚起邁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俄國詩人萊蒙托夫說過:“英雄不是點燃的蠟燭,而是一束純凈的陽光。”要讓這束陽光普照大地,就需要深入學習宣傳英雄們的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傳承弘揚他們身上所展現的非凡品格和偉大精神,營造以英雄為榮、人人爭當英雄的濃厚社會氛圍。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總書記在回信中表示,志愿軍將士及英雄模范們的功績,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時代呼喚英雄,英雄光耀時代。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新時代必將是大有可為的時代。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像英雄模范那樣堅守、像英雄模范那樣奮斗,共同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壯麗凱歌!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讓中華民族邁開自信而堅實的步伐走上復興之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