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14:3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某色拉博,1994年出生,彝族人,四川懸崖村村民。由于出行不便,包括他在內的懸崖村村民的生活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幾個月前,他們搬到了縣城的安置點,他們的生活又該怎樣持續?
某色拉博:我家有7口人,因為這邊懸崖村周邊就風景特別好,2016年我就到了這邊旅游公司里面做戶外向導,最近天氣不怎么好,因為是在雨季,每天都是有霧。
10月中旬,當地的雨季,云霧彌漫。在異地搬遷后,某色拉博已經和家人入住縣城小洋房,但他還要回“懸崖村”上班,每月4千元工資。他工作的山頂這片海拔兩千多米的高空草甸,可住宿可露營,拉博將它稱為大平臺,在他看來,這里是當地風景最好的地方。但因為山腳下蜿蜒而上的道路正在修繕,最近他接待的游客并不多。
某色拉博:目前的游客不怎么穩定,有時來得很多,有時一個人都沒有。游客多的時候,其實挺辛苦的,早上四五點的時候要起來,陪他們看日出,白天還得要陪他們去玩,帶他們去看大峽谷,然后讓他們去放羊,帶他們去老百姓家里看看,其實到懸崖村的人是很多的,每年都能達到十幾萬人,懸崖村相當于是在半山腰,現在修的這條公路就是從山腳到山頂上的。
據當地初步統計,十一黃金周期間,以“懸崖村”為旅游目的地每天造訪當地的游客數量在三四百人。疫情、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正待完善等都是游客數據低迷的原因。14號這天,沒有帶隊的拉博在營地里幫廚。從小生活在在由女性分擔家務勞動的彝族家庭里,此前拉博很少進出廚房。
某色拉博:家庭有分工,有些家庭男孩子也愿意做家里面的這些小事,有一些家庭里的男孩子不愿意做家務,只會做外面的,我的話有改變。因為我的話在家里的時候,我的老婆也很勤快,大部分都是老婆來做,媽媽年輕的時候是由媽媽來做,都得要慢慢改變。
某色拉博:在那個短視頻平臺上面發了一些關于我自己的視頻,網友給我取的懸崖飛人這個稱號。因為我從懸崖村跑到那個懸崖村的山腳下是15分鐘的紀錄,一般游客兩個半小時到四個小時左右,我沒有覺得安全有那么重要。
從小穿梭在峽谷、溶洞、藤梯間,特殊的生活環境塑造了懸崖山年輕人異于常人的敏捷身手,而拉博又自稱是其中上下山最快的人。就體能而言,拉博和當地年輕人完全能夠勝任懸崖村戶外向導的工作;但最初,他們對于安全、服務等幾乎沒有概念,甚至連最基本的溝通都是問題。2017年,公司送拉博和其他年輕人到云南大理學習向導業務。
很多像拉博一樣的年輕人,因為懸崖村山路艱險,沒有完整接受教育。家鄉異地搬遷后的回鄉就業,就像是生活給了他們一個重新認識世界的機會。培訓中,安全、服務等意識,開始進入他們的認知世界。
教練在傳授技巧、方法以外,還為拉博等準向導們設計了一個一天加100位陌生人微信的訓練,為的是讓這些山村男孩敢于溝通。
某色拉博:困難的時候就是,我說您好,我可以加你一下微信嗎的時候,有人就說,你有病吧,我又不認識你。更多人還是愿意加的,比如說,我說您好,帥哥,你是哪里的,是過來旅游的嗎,我也是過來旅游的,我是大涼山的一個山里面的少數民族。
在訓練項目中,拉博用最短時間完成任務。訓練快結束前,當教練領著他們走在大理繁華的夜市中,拉博一行人,羨慕地看著這個因旅游繁榮的城市。看過外面的世界,返回后的拉博們對家鄉和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某色拉博:我們這個大平臺,躺在這個酒店里面的床上,早上抬頭一看,就能看到下面大峽谷里面的云海就像海浪一樣,流來流去,真的很漂亮,在大平臺可以搭帳篷,晚上就是滿天的星星,然后也可以在這個草原上面,放羊放牛,然后還可以騎馬。再過一年纜車修好了,你可以從懸崖村的山腳下到懸崖村,從懸崖村可以走山路上來,穿過原始森林,大概明年2月份的時候,這條路就完全修完了,所有人都可以到這個大平臺,歡迎到我們懸崖村大平臺旅游。
白巖松:今年五月,當拉博帶著全家七口人從懸崖村搬到縣城的安置房時,我在節目當中就說過,不要以為搬到新家,他們從此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脫貧只是一個節點,而改變必須持續。在諸多的改變當中,人自身的改變是最為重要的,而這需要我們方方面面都去持續做工作,脫貧攻堅的實現有終點,但人的進步和不斷變得能力更強卻永無終點。
總有一些年份,注定會在時間的坐標軸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帕查有格立刻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對于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他早已有了清晰的思路,“懸崖村”未來的路始終向前。村民們在懸崖上的舊村開民宿、做導游,在懸崖下的新家學刺繡、種果樹,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投入更多資源,措施更加精準。圖為2020年9月9日,駐村黨員干部在貴州省榕江縣計劃鄉污略村上門開展“問診”工作。
這是8月10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四開鄉梭梭拉打村拍攝的四川省武警總隊援建該村的幼兒園、籃球場和產業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金陽縣山江鄉老寨子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和通村公路(6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
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既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 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既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
“希望新聞工作者發揚優良作風,撲下身子、沉下心來,扎根基層”;宣傳輿論工作要“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再次向包括新聞工作者在內的各行各業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
“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的莊嚴承諾。俯瞰四川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衛生院、中心校、便民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
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大涼山在哪里,到底有多大,但是,貧窮、偏遠、落后,甚至疾病都成為了涼山在外的“標簽”。人民網 趙祖樂攝 今年5月13日,“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搬下了高山,他們的新家在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懸崖村”84戶精準扶貧戶陸續搬進80多公里外的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住進新房,開始山外的新生活。和王天才老人一樣,高豐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再平是村里第一批種枇杷的人,也是第一個靠枇杷發家的人。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懸崖村”84戶精準扶貧戶陸續搬進80多公里外的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住進新房,開始山外的新生活。和王天才老人一樣,高豐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再平是村里第一批種枇杷的人,也是第一個靠枇杷發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