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12:30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巍巍巴顏喀拉山南麓,四川、青海、西藏交界附近,這里是長江、黃河等的重要水源涵養地,被稱為“中華水塔、亞洲之腎”;這里是不可替代的歷史重鎮,見證了民族交往交融;這里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云端石渠,山水秀麗、物產豐饒、文化厚重;這里有“世界最美濕地、千年唐蕃古道、石刻藝術王國、吉祥太陽部落”的美譽。
“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石渠精神令人感佩。近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宣傳四川站采訪活動來到石渠縣,探訪這里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等的生動實踐。
“徹底改變了過去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在一座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里,石渠縣委書記袁明光介紹,園區把高原的特點——潔凈的土壤、水、空氣,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等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這里以黨建引領,周邊幾個村黨支部充分動員,老百姓參與園區建設生產,有了穩定收入。
近年來,這里深化“楓橋經驗”,積極探索“黨建+基層治理”“政法+依法治理”體系,完善“縣區鄉村”四級調解組織,“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基本形成,“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人民群眾安全感穩步提升。
在石渠縣真達鄉,廣場被設計為同心圓,群眾們身著盛裝伴著歌聲跳起歡快舞蹈。“支部引領,黨員帶頭。”在該鄉電商基地,真達鄉黨委書記白瑪扎西介紹,通過聯合黨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各種特色產業,當地老百姓可得到分紅,也可以到這里來打工,很高興。
近年來,這里以跨區域聯合黨支部為抓手,建立邊界地區縣級黨委組織部門溝通協調機制,組建跨區域聯合黨支部,推動組織聯建、穩定聯防、發展聯動,破解邊界區域治理難題。當年玉樹地震時,大批救援物資人員運往玉樹,第一支救援力量,就來自石渠。而當石渠遭受特大雪災時,玉樹也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
此外,這里全力以赴創建“生態、文化、幸福”石渠,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搶抓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政策機遇,主動融入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
埃菲社11月2日刊發題為《西藏:通往天空之門的高速路》的觀察報道稱,脫貧攻堅根治西藏貧困“頑疾”。顏如森(音)以前在西藏西南部一個海拔超過4800米的偏遠村莊以放羊為生,每天的收入為9元。
更令人感動的是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對口支援干部的無私奉獻與干事創業、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成都龍泉驛區對口支援工作隊就是其中之一。打卡行活動大力提升大眾影響力,通過短視頻景點打卡、直播賣貨等形式,甘孜縣全域旅游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得到極大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多產業助力扶貧 貧...菏澤3歲男童墜入機井 消防20分鐘成功救出 濟寧消防員用敬禮婉拒母親擁抱,換崗后飛跑向父母
一側,房屋低矮,黃土筑墻,幾張木板拼接就成了一扇門。另一側,院落相鄰,紅瓦做頂,屋墻之上更有花紋點綴。一個是祖輩生活的“海子包包”,另一個是精準扶貧搬遷后的“彝家新寨”。
如今走進迷峰的新家——甘孜縣斯俄鄉吉絨隆溝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寬敞的馬路,整潔的房屋,一應俱全的水電,遠處雪山皚皚,宛如一座高原上的童話小鎮。甘孜縣斯俄鄉吉絨隆溝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航拍照。
25000元人均年收入助力困難群眾穩得住、能致富。這組數字有力展示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的脫貧之力和脫貧之效。越西縣越城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城北感恩社區。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記者 秦金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因其“彝海結盟”的光輝歷史成為很多人向往的革命圣地。“彝海結盟”見證人沙馬爾各的孫子沙瑪依姑 (攝影:秦金月)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冕寧境內,紅軍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用彝語喊話宣傳紅軍的宗旨、民族平等政策。
近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宣傳四川站采訪活動走進四川省甘孜州,探訪這里黨建引領民族團結、脫貧攻堅等的生動實踐。走進甘孜州甘孜縣吉絨隆溝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美麗的現代化新農村,一幢幢公寓式的房屋錯落有致,一條條寬闊的馬路干凈整潔。
來到全國道德模范、11連職工尤良英的家,小院門前,掛著一塊嶄新的牌子——阿拉爾市萬農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從幫助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到如今幫助更多的少數民族兄弟姐妹,尤良英始終把做好民族團結的事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