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12:06 來源:光明網
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洪澇災害的考驗,黨中央堅定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決心不動搖,全黨全社會勠力同心真抓實干,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頑強奮斗攻堅克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習近平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總結脫貧攻堅經驗,發揮脫貧攻堅體制機制作用,接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成果。要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激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勞致富,向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
打開聯合國的官網,首頁上的圖片一下映入眼簾。在我們每天享受現代化的、高品質生活的同時,不要忘記在地球上的一些地方,還有一些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們。
10月17日是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我國第7個國家扶貧日。
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全國還有52個未摘帽貧困縣正在掛牌督戰,且進展順利。
國際消除貧窮日的紀念活動其實可以追溯到1987年10月17日。這一天,有十萬多人聚集在巴黎特羅卡德羅廣場——《世界人權宣言》的簽署地,向正在與赤貧、暴力和饑饉“搏斗”的人們表示敬意。
特羅卡德羅廣場 圖 《巴黎人報》(Le Parisien)
1992年12月22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將每年的10月17日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自此,在每年的10月17日,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都會聚集在一起,重申他們的承諾,表達他們對貧困者的聲援。
圖 聯合國圖片/Eskinder Debebe
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訪問中非共和國時受到當地民眾歡迎。
2014年起,我國將每年的10月17日定為“扶貧日”,目的就是響應聯合國的決議,引導全社會關注貧困問題。
如果直接把錢分給世界上所有的貧困家庭,貧困人口是否就會一夜之間消除?
這個問題最先由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109年前回答過。
他在書中寫道:
這個童話要么發生在烏托邦,要么發生在塞爾特維拉(Seldwyla,瑞士作家凱勒為小說集虛構的地方)
這里每人都有一塊地,地里的收獲完全能夠自給自足。
圖 人民網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幾個人的地里正好擁有適合玫瑰生長的土壤,他們有玫瑰,別人沒有。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因為種玫瑰的人因為玫瑰稀有,能用它換取更多的食物,漸漸地,玫瑰種植者手里的食物越來越多,而其他迷戀于玫瑰芬芳的人因花費太多糧食去換取玫瑰,變得難以果腹。
隨后,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對土地進行了重新分配,確保每一塊土地上都玫瑰盛開。
不知怎么地,有些人運氣好,土壤比較好一點;另有一些人手藝好,壓條嫁接到技藝高超。所以,他們又多種出來一些玫瑰,而有些人則放棄了在土地上種玫瑰,不善經營或揮霍,最終導致了他們回到了之前的狀態。
——選自齊美爾《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
齊美爾的敘述是想告訴人們,消除貧困,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有著更多深層的因素需要我們去解決。
貧困問題一直是受全世界關注并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去從貧困的根源上去解決它。
“貧窮的本質”
今年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獎的出爐,在全世界備受關注。
而就在一年前,《貧窮的本質》的作者,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Banerjee)與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夫婦同樣收獲了全世界的矚目。
在當時,諾貝爾獎委員會盛贊他們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消除全球貧困的能力”。
巴納吉著有《貧窮的本質》,書里研究的問題包括:
為什么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
為什么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
為什么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為什么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么效用?
......
是什么導致貧窮的?
巴納吉夫婦給出兩個原因:短視與認知有限。
一是短視。
2005年全球還要約13%人還在過著,每天僅僅6.5元總收入的日子(99美分/日是世界貧困平均線),你想象這樣的生活嗎?
但科研考察隊在某發展中國家調研時卻驚訝發現:
窮人容易把省了很久的錢,去購買不能增加更多營養的糖類、口糧,反而去消費價格昂貴的電視機、DVD,或者花年收入的40%去舉辦一場隆重的葬禮。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窮人也有自己的需求。而且,正因為他們的生活困苦,更需要短暫的娛樂時光來放松一下,“享受輕松生活一刻”。
還記得主持人竇文濤曾在某期節目中談到,他認為窮人往往自制力比較差,當時這種言論在網上引起不小爭論。
同樣,對于此類觀點,巴納吉夫婦并不認同。他們認為:“有人將窮人窮的原因總結為缺乏自控力,缺少計劃性,其實是不對的。歸根結底,整個社會并沒有為他們創造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下圖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目前收入很低,落入貧窮陷阱區域,那么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時代雜志》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寫過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員》,書中反映了貧窮陷阱這一現象,她因為薪水很低,所以要花更多時間去打工換取薪水,但長時間工作使身體狀況變差,又買不起醫療保險,看病很貴,陷入循環怪圈…
二是認知的局限
在非洲,貧苦的人們把政府提供預防瘧疾的免費蚊帳,拿去做了婚紗;把免費避孕套當成氣球吹著玩,把免費馬桶當花盆種花種菜。
他們不是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用途,而是缺乏避孕、衛生和清潔水源的必要知事,周圍所有人都是這么干,他們也這樣干。
那如何才能從貧窮到富有呢?
阿巴希·巴納吉夫婦也給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
那就是賦予他們發展的權利。
政府層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政策資金的扶持,不斷改善貧困地區的發展環境,釋放發展動能。
個人層面,巴納吉夫婦研究得出,想要獲得更高的收入,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的技能,從出賣體力,轉變為靠技能、手藝掙錢。
而如何學習這些技能?這就是第三點要說,教育是保障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育是授人于漁,《貧窮的本質》中強調單靠機械地扶持,并不能幫助他們擺脫貧窮,能改變的只是一時的貧困,而要徹底根治,需要的是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能。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改變,也可以創造巨大的影響。
在我國脫貧攻堅實踐中,“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核心指標,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保障。
今年4月以來的全面排查顯示,“兩不愁三保障”存在問題的500多萬人,目前已經解決了300萬人,另外170萬人將在年底前基本解決。這極大地保障了貧困人口發展的權利。
數據來源:國務院扶貧辦公領導小組辦公室門戶網站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評價巴納吉夫婦的貢獻時表示,目前人類仍面臨的最緊迫問題之一是減輕各種形式的全球貧困。可以說,消除貧困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不僅要解決飲食、醫療、教育等導致貧困的相關問題,更要為從根本上消除貧困提供制度保障。
當阿巴希·巴納吉夫婦的研究在全世界收獲贊譽的同時,人們回過頭發現,他們的研究不是正與中國幾十年的脫貧實踐不謀而合么?
在消除貧困的理論研究方面,
西方的確做出很大貢獻。
但在實踐方面,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中國一直走在前列。
為幫助山村孩子上網課,中國鐵塔公司專門搭建的網絡信號塔
”發展的權利“
西藏的產業變化有多大?在高原工作60多年的干部都想不到。
“從種葡萄造酒到青稞田換成蔬菜大棚,西藏扶貧產業帶動人們增收致富。”10月15日,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杰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說。
圖 國新網
會上一個小插曲,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現場一位外媒記者提問:扶貧搬遷后還有多少人生活在山溝里?
吳英杰回答:我們搬完了還在山溝里——因為西藏整個就在山溝里(并微微一笑)。
不少網友評論,西藏最適合生活的地方就是河谷(山溝溝):
也有網友評論,這個笑容真是意味深長:
其實,這位記者更應該注意到的是,到2019年底,西藏74個貧困縣區實現摘帽,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
經第三方評估,西藏脫貧攻堅群眾滿意度達99%以上。西藏脫貧攻堅從今年起由集中攻堅階段全面轉入鞏固提升階段。西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
相比于一些國家脫貧理論還處于研討階段,中國人更擅長于將理論落到實處。這不,“懸崖村”的成功脫貧就是一個最好案例。
25 歲的彝族小伙拉博住在四川大涼山深處的阿土列爾村勒爾社,這里在網上有另一個名字——“懸崖村”。
一條順著山下的峽谷向上走的藤梯,就是進出“懸崖村”的道路。每到雨季,古里拉達河水水位上漲,人過不去,最險的一段幾乎緊挨崖壁,只能手腳并用地爬。
2015 年,縣里派來第一書記帕查有格,他整天跟著翻山越嶺,琢磨脫貧“有啥子招數”。大家都說:“來了個愿意爬懸崖的書記。”
他在“懸崖村”藤梯上一爬就是一年多,他問村里人:“是想搬出去,還是原地修條路?”經過討論,村民們還是希望修條路。
為此,村里從云南請了 3 名技術師傅做指導,村里人自己背鋼管、打鉆、焊接,120 多噸鋼管,大伙一步步背上山。
幾個月后,鋼梯修好了。一共修了 2556 級,刷上防銹漆,銀光閃閃,老藤梯,就這樣告別了“懸崖村”。
鋼梯修了,路好走了,“懸崖村”就富了嗎?真不一定,天上不會掉餡餅。好在村里頭腦靈光的人不少。
2017 年,“懸崖村”修鋼梯的消息傳來,42 歲的某色曲日一聽就來了勁,作為最早一批的返鄉創業者,憑借活絡的腦子,從事起農業種植。
在村里幫襯下,某色曲日組成農村合作社,流轉了六七畝坡地,搭起大棚。并且,村里統一指導,學了新的滴灌技術。現在,他種的三七拿到了成都一家公司的檢驗證書,樂意參加的村民也越來越多。
此外,旅游也是一門好生意。深秋的川西南,暖和得很,有了路,天天都有游客來“懸崖村”爬鋼梯玩。
旅游,也是“懸崖村”的一大特色產業,隨著川西南進入深秋,天氣卻很暖和,來“懸崖村”爬鋼梯的游客絡繹不絕。
帕查有格估算過,來村里的游客,每天都有四五十人,多的時候幾百人,好多村民把房子騰出來搞民宿。俄木以伍家沒有多余的房子改成民宿,但是提供睡袋和帳篷,她笑道:“搞不懂哦,有的客人就喜歡晚上這樣在外面看星星。”
而比這更驚人的是,村里還出了網紅!
隨著網絡信號的接入,家家有 WiFi,手機信號好,“懸崖村”的直播視頻一個比一個火。
2019 年 11 月 17 日凌晨,拉博又趁著天剛亮拍云海去了。過一會兒,他熟練地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一條新視頻,標題是“云端上的生活。視頻里,人們爬上鋼梯,聚在“懸崖村”的山頂,眼前云海翻騰,群峰壯美,視頻下面點贊一片。
懸崖村上的直播
我們的脫貧現狀是怎么樣的?據國是直通車報道:
經過幾輪脫貧攻堅,中國目前(2020年4月)僅剩下52個貧困縣、2707個貧困村和551萬貧困人口沒有脫貧。
來源:人民網
而這些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貧困都有著深遠的地理、歷史因素。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脫貧成就才顯得這樣的偉大。
新基建助農、扶貧。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的結合,特色農業產業智能化趨勢已不可阻擋,這成為農村地區轉型升級首選,智慧農業對于生產效率的提升產生了超乎想象的推動作用。
教育資源持續向農村、中西部傾斜。
近年來,國家的教育資源持續向農村、中西部傾斜。2004年,國家正式啟動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中央安排資金100億元實施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中西部教育改革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教育的公平發展。2018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增加到3067億元,其中80%用于中西部農村和貧困地區。
這些舉措,目的就是保障貧困地區“發展的權利”。
國際上,一般以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社會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為貧困線 。
我們先是經歷了“普遍性貧困”(1900年以前,1900年到達了溫飽線),然后是“區域性貧困”(1990年-2013年。),再是“個別性貧困”(2013年除提出了精準扶貧)。
來源:經濟日報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按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1660萬人,較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了8239萬人。
數據來源:《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
新中國成立71年,中國總體上解決了14億人口的穿衣吃飯問題,并且,2020年也即將為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畫上歷史句號。
中國的脫貧攻堅戰,書寫了人類消除貧困歷史上的奇跡,不僅中國人民從中受益,對世界減貧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世界意義”
按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
這是中國扶貧實踐,對于世界的意義。
世界知名汽車節目《偉大的旅程》(The Grand Tour)在一期中國特輯中,曾拍攝了一組中國西南高速公路建設的視頻,這個視頻當時迅速在國外視頻網站走紅。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即使在中國最偏遠地區你也可以看到平坦的公路和橋梁。
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駕車穿越中國時,不住地發出感嘆,即使在中國西南邊陲,你也能看到北盤江特大橋、看到橫跨丘陵的高架路。這在英國是不敢想的。
“在英國建造一個交叉路口需要花費2000萬英鎊”。他還自嘲到。
克拉克森指著一座55公里長的橋表示:“這令人難以置信,在這樣的地形下太不容易了。無論多高的山峰,還是多深的峽谷,都不能阻止他們(中國人)”。
要知道《偉大的旅程》是一檔在全球有超過1.2億觀眾,被視為世界上播放率最高的汽車節目,它在全世界200多個地區播出,擁有超過1.2億觀眾。
杰里米克拉克森此前面對這1.2億觀眾,一直以“毒舌風格”示人,此次他的這趟“偉大的旅程”來到中國,卻一反常態地盛贊中國的建設成就,可以說,中國的建設成就是實打實地震撼到了他。
首先,對于克拉克森,他需要知道的是,在中國這場“以人民為中心”的脫貧攻堅戰中,中國優先考慮的不是成本,而是保障即使偏遠地區的群眾也能擁有的“發展權利”。
其次,中國脫貧實踐的驚人成效,對于一些國家產生了“降維打擊”式的影響,完全“打翻了”這些國家原來對于脫貧實踐的路徑依賴,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脫貧攻堅中國style”。
道格拉斯·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既得利益約束等因素的存在,會導致該體制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得以自我強化。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近日,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陳志剛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介紹中國的減貧經驗和成就時指出,中國的扶貧事業對世界做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貢獻:
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
從2012年到2019年,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為0.6%。
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直接推進世界減貧進程,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次,中國的減貧成就是中國對世界人權事業的重要貢獻。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中國以保障貧困人口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為主旨,通過連續多年的扶貧開發,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明顯改善。
再次,中國減貧經驗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世界各國的扶貧實踐中,普遍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扶貧“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也就是隨著扶貧行動推進貧困人數逐步減少,最后較小規模的貧困人口的脫貧難度顯著增加。
而中國的精準扶貧正是瞄準扶貧路上最后一公里的貧困人口,動員全社會力量集中消除絕對貧困。
這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津巴布韋新聞、宣傳與廣播服務部部長穆茨萬古瓦女士曾在中國工作、生活過,親眼見證了中國改變貧困的努力。
她認為,中國脫貧進展迅速。“2002年我抵達北京工作生活時,我在中國一些地區甚至包括北京看到了貧困,但是5年后在我離開中國時,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看到了中國各界團結協作致力于脫貧攻堅,我看到了脫貧工作的巨大進展。現在,中國的脫貧進展迅速,并且卓有成效。”
津巴布韋中國援建學校項目 圖 國際在線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奮斗下,我們將為人類的世界的脫貧歷史貢獻出中國智慧、中國力量,譜寫出新中國共同富裕的篇章。
結束語:
“貧困不是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掉隊,這是早已形成的共識。消除貧困的歷史就是中國的富強史,這將永載史冊。
正如《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中所說: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國際人權事業的忠實實踐者和有力推動者。
時代呼喚使命,使命呼喚擔當, 在即將到來的“小康社會”之際,我們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是奮斗者、追夢者。
文章來源:光明網
在今天(19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中國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國脫貧攻堅對世界具有積極意義,主要有兩點:一是中國為加速世界減貧進程貢獻了力量。
繃緊弦、加把勁,錨定方向、再接再厲,克服各種挑戰,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 10月17日是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同時也是國際消除貧困日。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將繼續助力全球減貧工作,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2020年10月17日是第7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 面對今年疫情災情對脫貧攻堅特別是就業扶貧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采取措施解決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問題。
也是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 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年底,中華民族將歷史性地解決
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駐中國和蒙古國代表 馬泰奧: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8月強調的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的倡議。
與會嘉賓就擺脫貧困與人類可持續發展、中國脫貧攻堅與國際減貧事業等議題展開探討,共享減貧經驗。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中國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 對中國脫貧取得的矚目成就,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在采訪中表示,“中國的成功值得學習借鑒。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線制度安排,是脫貧攻堅的最后一道防線。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惦念貴州的脫貧攻堅工作。不光在何莊,在每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都成為脫貧不可或缺的“領頭雁”。
習近平:逐一研究細化實化攻堅舉措,攻城拔寨,確保完成脫貧任務。總體上看,脫貧攻堅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疫情沖擊是多領域、多環節的,但我國脫貧攻堅的基礎是穩固的,機遇也是難得的。
10月17日是中國國家扶貧日和國際消除貧困日,中國將在今年底徹底消除絕對貧困,提前十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減貧目標。” 同貝拉基什一樣,許多參會的外國駐華使節也紛紛點贊中國的減貧成就,希望分享中國減貧經驗,努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如何讓農產品變商品,讓務農大戶變企業家,一直是上海楊浦援黔干部、貴州省正安縣副縣長李國文的心頭大事。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扶貧”,中國的脫貧攻堅也正從“輸血式”扶貧更多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式”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