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19:2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中國14個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入調查研究,多次召開跨省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就精準脫貧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闡述了推進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明確了精準脫貧的目標任務、總體要求,總結了脫貧攻堅中必須直面的矛盾和問題、把握的思路和方法,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思想指南和行動遵循。
特別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不僅明確指出了取得脫貧攻堅勝利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還全面闡述了我國脫貧攻堅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以及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當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僅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發展的新階段,還為世界扶貧減貧事業提供了新方案。特別是在全球反貧困的今天,中國作為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大國,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大都分布在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特別是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致貧原因復雜,我們在脫貧攻堅上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對全世界的扶貧減貧事業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為世界扶貧減貧事業提供價值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的脫貧思想是我國精準脫貧的根本立場,既強調了扶貧思想的人民性,也強調了扶貧路徑的人民性。脫貧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貧困群眾既是扶貧的對象又是脫貧的主體,只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真實所需,問政、問計于民,才能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脫貧措施。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同等重要,要通過“扶志”激發和培育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堅定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念,使貧困群眾擺脫“等、靠、要”的思想;要通過“扶智”,激發和培育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阻斷代際貧困的傳遞,不僅要在經濟上脫貧,更要在精神上脫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
共同體理念為世界扶貧減貧事業提供中國智慧。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共商共建共享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內涵。精準脫貧的核心要義就是要實現貧困地區的人口能夠與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共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小康社會的小康不是少數人的小康,而是全民的小康,目標是實現全民小康、全民共享。在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我們不僅因地制宜、突出“精準”,尊重貧困群眾意愿、汲取群眾脫貧智慧,還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核心內容是貧困群眾的自力更生和自我發展,黨和政府要與貧困群眾一道共同努力拔掉“窮根”,實現小康社會的共建共享。習近平多次在外交場合強調,“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發展成果。每個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各國共同發展”。
精準式的方略為世界扶貧減貧事業提供中國模式。扶貧減貧是個系統工程,中國結合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實際提出了一系列脫貧方略。脫貧攻堅貴在精準,要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重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精準式的脫貧方式為我們立足當地實際,摸清當地資源稟賦結構,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明確靶向、對癥下藥,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提供了方法論,對世界反貧困斗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也正是實施精準式扶貧,我國的減貧扶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的建設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接續奮斗,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
也是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 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年底,中華民族將歷史性地解決
目前,巴州區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382個,全科醫生配到村,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保障、慢病簽約服務,讓貧困群眾告別看病難、看病貴。村村建起衛生室,10.8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任務全部完成,960多萬貧困人口“憂居”變安居。
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構建一體化的反貧困制度體系,將我國反貧困事業推向更高階段。從城鄉統籌角度,農村反貧困應與城鎮反貧困統籌兼顧,農村社會救助應借鑒城鎮的經驗,同時避免福利疊加可能導致的福利依賴。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金寨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區之一。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旅游富縣……一份沉甸甸的“十四五”規劃里,“后脫貧時代”的新金寨躍然而出。
中國在減貧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有力地推動了全球減貧事業的進程,堅定了全世界消除貧困的信心。中國精準扶貧強調“智”“志”雙扶,激發出貧困戶脫貧攻堅的內生力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發生的返貧現象。
無論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還是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就在于抓落實、求實效。一個清晰的認識是:效果是硬道理,凡事都要講求效果,領導干部要樹立效果導向思維。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景。
整整30年前,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冒著酷暑第一次來到壽寧縣下黨鄉訪貧問苦,留下“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印象。下黨鄉“植入消費式扶貧理念,推出中國首個扶貧定制茶園”的做法,成為國務院扶貧辦精選推廣的典型案例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海外人士認為,中國脫貧成果顯著并惠及世界,脫貧經驗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啟示意義,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必將鼓舞全球減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