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10:21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十三五”以來我國民生事業的歷史性進展與創造性經驗
作者:王道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十三五”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民生領域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歷史性進展,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書寫了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光輝篇章,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十三五”以來,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體現在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精神創造乃至人類發展等各個層面。
在生活層面,為絕對貧困人口提供較為健全的生活保障。2016年以來,我國累計5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至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超過30%。到2020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將如期實現,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徹底解決。
在制度層面,形成了一套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十三五”以來,我國致力于脫真貧、真脫貧的制度建設,保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體制上,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健全東西部協作和各類定點扶貧機制。在制度上,以厚植農村地區發展內生動力為目標,實施“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工程,實現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在長遠規劃上,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逐步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從根基上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精神層面,凝聚起決勝脫貧攻堅強大精神力量。在舉全黨全國之力消除絕對貧困的波瀾壯闊進程中,社會各界展現出磅礴精神力量,賦予中華民族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以人民為中心、勇于擔當、甘于奉獻、自立自強、共建共治等精神特質,體現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價值觀念、文化品質等軟實力的提升。
在社會發展層面,構筑了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樣板工程。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標志著中華民族千年夢想變為現實,而且具有人類文明發展的典范價值。在全球范圍內,中國作為首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譽為“減貧領域的世界紀錄保持者”;2018年第7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于消除農村貧困的決議,將中國倡導的精準扶貧理念寫入其中。事實證明,中國的脫貧攻堅行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途徑,為破解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進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作為一個具有多層次多面向內含的概念,民生既是歷史的,又是具體的,不同歷史時期民生問題的核心迥然相異。“十三五”以來,我國民生工作實現“從有到優”,不僅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而且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改善。
從絕對數量看,城鄉居民生活更加寬裕。“十三五”以來,我國連續四年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比2015年增長約40%。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28.2%,每百戶家庭家用汽車擁有量達35.3輛,這表明我國已進入國際公認的人民生活相對寬裕階段,全體人民共享新發展成果,消費層次持續提升,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得到較好滿足。
從收入水平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幅縮小。“十三五”以來,我國連續四年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73∶1,2019年降至2.64∶1,部分省區市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均等化。
從結構變遷看,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和占比是衡量改革成果公平配置和共同富裕實現程度的重要指標。“十三五”以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持續上升,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元至50萬元為標準,2019年年底我國已有超過1.4億家庭、4億人成為典型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增速均為世界之最。
從外部保障看,實現了人民生活質量提升與經濟轉型升級良性循環。“十三五”以來,“抓民生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全面融入學術話語、政策話語和生活話語之中。隨著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不斷增長,倒逼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民生領域的大量投入開始轉化為消費力,促進新興產業不斷興起、經濟動能不斷優化。
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經過持續多年的努力,我國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藥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居民全覆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在加強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體現中國特色、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2019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7年,教育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邁進世界中上行列,其中部分指標已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每一個勞動者生存的經濟基礎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基本條件。“十三五”以來,我國堅持將就業優先政策擺在宏觀政策層面考慮,努力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2016年至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累計5378萬人,累計2209萬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累計幫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213萬人,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出臺一系列扶助政策,居民就業得到良好保障。通過不斷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提倡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在和諧就業和體面勞動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社會保障是一項具有社會安全網功能的基礎性社會保護制度。“十三五”以來,我國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支柱的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發揮。以統籌和可持續為目標,不斷推進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等方面制度體系建設,推進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2019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39.8和48.9平方米。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十三五”以來,我國堅持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讓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醫改福利正不斷筑牢億萬民眾幸福生活的健康之基。2019年我國嬰兒死亡率降至5.6‰,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升至77.3歲,居民健康素質總體上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
創造了具有示范意義的新時代民生工作經驗
“十三五”以來的民生工作,為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經驗啟示。這些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不斷將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民生保障優勢。黨的領導是一切勝利的根本保證。要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民生建設的優勢,增強各級黨組織在民生建設過程中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則、管干部等方面的能力。
全面準確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內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昭示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上,有效激勵人民群眾支持、參與和自主創新各項民生保障制度,形成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社會合力。
實現存量改革與增量改革并舉并重。隨著民生改革不斷深入,除了要繼續做“皆大歡喜”式的增量改革,更要做深層次的存量改革。既要推進增量改革,從而為存量改革奠定基礎;更要以存量改革來推動新的增量改革,實現兩者間高水平均衡。
遵循新時代民生事業發展的新規律。既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作用和政府功能,更要動員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社區和個體積極參與,在不斷凝聚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生動的社會合作局面。既要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客觀生活狀態,更要重視引導人民群眾的主觀心理感受,準確認識和及時解決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既要遵循民生建設規律進行頂層設計,自上而下推進民生制度建設,也要時刻關注基層鮮活實踐,及時將可復制的地方經驗納入中央決策體系,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良性循環。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6日 12版)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題:“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北京時間12月6日11時5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今天(8日)上午,教育部召開第三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情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目前,我國共有職業學校1.15萬所,在校生2857.18萬人;中職招生600.37萬,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1.70%;高職(專科)招生483.61萬,占普通本專科的52.90%。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這些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結果。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披荊斬棘,奮勇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不斷結出更多實踐成果,展現蓬勃生機。
信心和底氣,源于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
總有一些年份,注定會在時間的坐標軸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愛是因為這是一條連接鄭州北區東西向的咽喉要道,而恨則是由于彩虹橋常常在早晚高峰擁堵得一塌糊涂。去年10月26日起,鄭州市對彩虹橋進行封閉,由此,驅車往來高新區和東區需要繞上一大圈。
“‘十四五’時期,海南最大的機遇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最重要的任務是高質量高標準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十三五”時期,海南辦成了許多過去不敢想、沒辦成的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自由貿易港建設實現順利開局。
題:先學一步 深學一層——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黨組(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學習綜述 像農業農村部一樣,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黨組(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通過扎實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吃透全會精神。
“十三五”期間,我國社保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管理服務優化規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