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13: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清晨6點半起床,簡單洗漱后,步行10分鐘,就到了工作崗位——一家玩具廠的流水線。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譚江泉,就這樣開始了在廣東東莞的一天。
環江縣地處廣西西北部,大部分地區屬于喀斯特地貌和巖溶山區。這里聚居著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的毛南族。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環江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地群眾生活困難。
在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中,粵桂緊緊扭住就業“牛鼻子”,著力加強勞務協作、引進企業、培育產業,幫助越來越多的毛南族群眾端穩增收飯碗。今年5月,環江縣順利脫貧摘帽,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育產業 夯實穩定增收基礎
下南鄉波川村的扶貧產業園里,2017年植下的沃柑樹已長到兩米來高。毛南族村民譚建造戴著尖頂斗笠擠在樹中間,剪去樹梢上多余的枝頭。
環江縣南部鄉鎮氣候溫暖濕潤,土壤條件獨特,有種植沃柑、青柚等特色水果的傳統。但過去與市場對接不暢,往往增產難增收。
“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和東部的品牌、市場優勢,我們聯合自治區有關部門建設廣西農產品供應深圳基地,打通了到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廣東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鄺兵說。
“解決了市場問題,就可以放手干了。”負責運營波川村扶貧產業園的廣西喀斯特果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進衛說,公司主導的兩個基地共4900畝,帶動全縣5個水果專業合作社和76個貧困村,光是選果每天就用工200多人。
一邊注入資金幫助建基地,一邊聯系市場幫助拓銷路,廣東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加強精準幫扶,帶動當地特色農業發展,讓像譚建造這樣的貧困群眾變成“農業工人”。“還是原來的地方,還是熟悉的活兒,既拿工資又有分紅,相當于給自己打工。”揮去額上的汗水,譚建造咧著嘴笑。
2016年至2019年,深圳共向環江縣援助財政幫扶資金1.22億元,除優先保障“兩不愁三保障”重點民生項目外,還援建了龍巖鄉扶貧產業園等一批農業產業項目。
環江縣委書記黃榮彪說:“在粵桂扶貧協作支持下,環江縣毛南族貧困群眾特色產業覆蓋率已達100%。”
走出去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守著薄田,面朝黃土背朝天,譚江泉打祖輩起就這么過日子。5年前,譚江泉的父親腰椎間盤突出日漸嚴重,種不了田,也做不了零工;兩個孩子在成長,家庭開銷不斷加大,一家六口生活窘迫。
在環江縣,與譚江泉家庭情況相似的家庭為數不少。到2015年底,全縣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4萬戶、6.66萬人。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2016年9月起,深圳市福田區對口幫扶環江縣,著力突出勞務協作,加強培訓支持,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難題。至今,福田區已聯合當地人社部門舉辦4場“粵桂扶貧勞務協作專場現場招聘會”及多場遠程招聘,累計進場招聘企業200多家,提供崗位1.5萬多個。福田區還與當地學校合作,從2017年開始連續3年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培訓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600多人。
4年前,譚江泉就通過扶貧勞務協作,走出了生活20多年的大山,當年就脫了貧。如今,他每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資。今年春節過后,譚江泉所在的企業復工了。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交通不暢,他待在老家出不來。“后來政府租用大巴‘點對點’運輸幫助農民工返工,2月底我就順利回到了工廠。”言語間,譚江泉頗為感激。
在對口幫扶下,環江全縣累計有1.5萬名毛南族農村勞動力在廣東穩定就業。為盡快安全復工,兩地聯手組織110輛次大巴,及時護送2544名勞務工赴粵返崗,其中貧困人口909人。
引進來 賺錢顧家兩不耽誤
同樣是進廠務工,下南鄉才門村的李敏卻從廣東回到了環江。
與環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城西安置小區一墻之隔,廣西華威科技有限公司首期3萬平方米標準廠房自2019年12月投產后平穩運轉。隔路相望,二期12萬平方米的廠房在緊張施工。
“這是深圳華威世通科技公司總投資10億元建設的生產基地,在粵桂扶貧協作中被作為環江易地扶貧搬遷配套項目引進來。隔壁就是安置小區,招工不愁。”廣西華威副總經理呂建華告訴記者,一期用工310人,有165人是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下一步企業用工將達到3000人。
去年11月,在廣東開著家小檔口的李敏,從小區業主群看到華威招工的消息,當即決定返鄉。“多虧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家2018年就解決了安居問題,如今又靠著從廣東引進的企業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安置后,要想‘穩得住’‘能致富’,就業是關鍵。”掛職環江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深圳福田扶貧干部鄒春林介紹,推動扶貧協作中,除了積極加強勞務對接擴大環江縣勞務輸出規模,還注重強化承接產業轉移,把企業往這里引,讓更多貧困戶“離土不離鄉”,僅2019年就引進8家廣東企業來投資。
散落在城鄉各處的扶貧車間,也為搬遷貧困勞動力提供了家門口就業崗位。2019年,福田區在環江援建扶貧車間32個,覆蓋了極度貧困村、易地搬遷安置點,帶動3146人就業。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3日 06 版)
譚柳懷一家的日子可說是一片光明,而這幾乎全是她狠干、苦干、巧干換來的,她名副其實是一家脫貧的最大功臣,是“定海神針”。很多貧困戶中的女性,因為這樣的幫助,闖過了難關,找到了正確的脫貧路徑,像上文中的譚柳懷、覃艷頌,都得到過當地婦聯的大力幫扶。
毛南族曾被稱為“毛難族”,意思是受苦受難的民族,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毛南族”。“十三五”期間,環江縣建檔立卡易地扶貧搬遷對象4360戶17860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的26.8%,目前已全部搬遷入住。
”面對困擾毛南族千百年的飲水難題,2017年初,環江縣動工建設下南鄉集中應急供水工程,從下南鄉政府15公里外的河里抽水、引水。環江縣還為72個毛南族聚居村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1600個,讓毛南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這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城北安置區(5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下塘村上眉屯,譚廣田(右)和父親譚運日在家門口(5月23日攝)。
”通過易地搬遷、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方式,2016—2019年,環江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累計脫貧6.59萬人,2019年底,環江縣貧困發生率降至1.48%。” 黃炳峰說,接下來,環江縣將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再下大力、再用苦功,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
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紀委監委駐市場監督管理局紀檢監察組與縣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檢查環江縣城區藥店防疫物品經營情況。與此同時,海淀區紀委常委、監委委員、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付海濤對西北旺鎮及其所轄17個社區、16個村的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監督檢查。